关于中国古代首饰的介绍

网上有关“关于中国古代首饰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中国古代首饰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2、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3、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插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4、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5、钿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1、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2、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6、扁方是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

7、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8、华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华丽的头饰。

9、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扩展资料:

首饰的来源:

在古代,有一个与现代意义上的首饰含义接近的词,这就是“头面”。这大概是人们认为首饰如同脸面一样,能给人的外貌增添光彩的缘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梁相国寺“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

这里的“珠翠头面”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用珍珠玉石制成的首饰。宋代都城汴梁有专门经营珠宝、金银首饰的店铺,叫“头面铺”。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载:杭州小市里有一家“舒家体真头面铺”即指首饰店。以后的元、明、清几代,也称首饰为“头面。

到了现代,“头面”(在传统戏曲中,头面是旦行角色头上化妆饰物的总称,包括发髻、发辫、珠花、耳环、簪了等一整套用品)一词已被“首饰”取而代之,而“首饰”已成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各种饰品的总称。

人类佩戴首饰究竟始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百度百科-首饰

商代金器有哪些特色?

国内出土的4大逆天文物,酷似现代手机、玻璃杯、游标卡尺、路由器,每件都像是“穿越”。

文物一:远古石铲

在国内考古挖掘的历史中,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要数史前遗址了,而通过发现的史前古墓遗址,考古专家可以研究出古人类的生活习惯,以及历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谜。而在国内出土的史前遗址的文物里,一件距今1.3万年的“石铲”文物,可以说是相当的珍贵了,现存于国家博物馆中,被列为一级文物。

很多人在看这件文物的时候,心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分明就像是现代的智能手机啊,真的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吗?实际上,这件酷似手机的文物,在古人的眼里只是一把石铲而已,是他们的劳动工具,石铲上面的2个孔是用来衔接木棍的。这就证明了,早在一万多年前,国内区域的古人就已经开始改造自然了。

文物二:战国水晶杯

这件文物看起来非常神奇,因为其外形和现在常见的玻璃杯别无二致,但实际上,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水晶杯,而且由于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被国家列为了禁止出境展览的名单。很多人看到这件文物之后,还调侃是不是项少龙穿越了带去战国的。

文物三:青铜卡尺

王莽在历史上有着很大的争议。王莽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朝野素有威名。后世的很多人觉得他虽然礼贤下士,谦恭俭让,但实际上是沽名钓誉之辈。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状况之下,王莽乘机夺取大权,而他创立的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在位期间,他推崇的改革制度和现代极为接近,因此有人怀疑他是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搞起了惊天的改革。王莽留下的文物众多,现代考古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件很逆天的文物,就是“王莽卡尺”,因为这把青铜制成的卡尺和现代的游标卡尺非常相似,所以后人称王莽为游标卡尺的始祖。

文物四:云纹五柱器穿越路由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的西郊在修建飞机场时,施工队无意间挖出一些青铜器。考古专家赶到后发现,这里有两座来自西周末期的古墓。在墓中,考古队挖掘出一个造型非常现代的青铜器,根据专业的碳14检测,至少已经存在了2700多年了,被学者称为“云纹五柱器”。比较独特的一点是,这件青铜器造型非常像是现代的路由器,下面是一个方形的凸台,上面有五根相互平行的棍子,就像是路由器的天线一样。对于用途,有人认为是古代用来祭祀的,那五根天线相当于焚香了;也有人认为一种管弦乐器,上面那几根棍子是用来吹奏音乐的管子。然而,这件文物当时具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

商朝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器工艺的发展,并使金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

商代金器大多为装饰品,而最常见的金箔,多用于其他器物上的

饰件,或者说,是以和其他器物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器物的美感。

商代最主要的遗址是殷墟,这里发现的金箔十分轻薄,从厚度看,当时的锤揲工艺已相当高超,也说明商代工匠对金子的延展性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不然不可能加工到如此微薄的厚度。

在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大墓中发现有环状金片,其中殷墟侯家庄一座葬坑中发现6枚包金铜泡,是用圆形金片的周边折入铜泡的背面,使金箔牢固地包在泡面上的,方法十分巧妙,此为金箔饰铜器数例。

木器贴金的器物较多,河南省安阳大司空村一座殷墓车马坑舆上中间有3片重叠一起的圆形金片饰,直径为12厘米,有可能是伞盖上的装饰。

安阳小屯一座殷墓车马坑舆内西部出土金箔片,金箔呈南北纵列,当是鞭杆之饰。杆饰自顶端玉饰下分8节,每节用金片相对地饰于杆上,杆径约2厘米,杆末端10厘米间为手柄,没有金饰。金片长5.5至

6.5厘米、宽1至1.1厘米,总重3.9克。

此外,殷墟侯家庄一座墓中发现的桥形金片,片上有钉孔,可能是钉于木器上的箔饰。安阳殷墟妇好墓发现的一件玉虎,其眼睛处贴金箔以点睛。

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在商王朝北部地区的金饰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黄金首饰。这个时期所发现的金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一批金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别具一格,这反映出我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

古蜀族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古老的民族之一,在相当于中原殷商时期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黄金的加工技术,制作了精美绝伦的金杖、黄金面罩、金虎、金叶、金鱼、金璋等多种黄金动物图形和装饰品。

这些黄金饰品,不仅展现了古代蜀人高超的金箔加工制作技艺,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金箔加工工艺也代表了商代最早的黄金制品水平,为揭示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珍贵资料对重新认识我国早期黄金冶炼水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三星堆遗址的黄金器是商文化遗址中最丰富的。一是种类多,有金杖、金面罩、金箔虎形饰、金箔鱼形饰、金箔璋形饰、金箔带饰、金料块等。

二是形体大,一、二号坑均有金面罩。二号坑的铜头像上有的贴有金箔面罩,构成金面铜头像。可以推测,金箔面罩原来都是粘贴在铜头像上使用的。一、二号坑中丰富的黄金器也是三星堆遗址晚期遗存的重要特征。

三星堆遗址的黄金制品,还有金箔或金片制成的金虎、金叶、金鱼、金璋、金带等,此外还有金料块。在这些黄金制品的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捶锻平展、剪裁修整、平面雕刻等手法。

在三星堆的黄金制品中,其中一号祭祀坑的一柄金杖,堪称金器中的绝世珍品。它全长1.42米,直径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净重约500克。木杆早已炭化,只剩完整的金箔。

金杖杖身上端有3组人、鱼、鸟图案,说明金杖既被赋予着人世间的王权,又被赋予着宗教的神权,它本身既是王权,又是神权、政教合一的象征和标志。

靠近端头的是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像,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面带微笑。另两种图案相同,上方是两只两头相对的鸟,下方是两条两背相对的鱼。它们的颈部,都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图案的意义大致是:在神人的护佑下,箭将鱼射中,鸟又将箭杆带鱼驮负着归来。

这是一柄权杖,同时又可看作是具有巫术原理的魔杖。传说蜀的国王鱼凫是以渔猎著称,因而后世尊奉为神,这柄金杖有可能和鱼凫氏的传说有关系。

黄金面罩是古蜀人使用黄金制品方面的又一杰作。从制作工艺上看,是先将纯金捶锻成金箔,然后做成与青铜人头像相似的轮廓,将双肩双眼镂空,再包贴在青铜器人头像上,经捶拓、蹭试、剔除、黏合等工序,最后制成与青铜人像浑然一体的黄金面罩。

在三星堆众多的金器中,金面铜头像由铜头像和金面罩两部分组成,金面人像高41厘米,铜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扎束。

金面罩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双眼双眉镂空,用土漆调和石灰作黏合剂,将面罩粘贴于头像上。头像尊严高贵、气度非凡,这金光熠熠、耀人眼目,俨然王者风范的“金面使者”乃当时社会高层人士,掌握生杀大权,具有首领的统治意味。

从三星堆青铜头人像上包金面罩的情况来看,早在商代,蜀人就知道黄金为尊,所以他们才在铜头像上再包贴金面罩,其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得到神灵的欢娱,以使铜头像代表的神灵更灵验一些。

同时,从金箔面罩可以看出,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像的面部有相当部分是高鼻、深目,颌下留一周胡须的形象,这种风格显然同商周时代我国的各种人面特征不同。

而在艺术风格上,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像的面部神态几乎都是庄严肃穆,眼睛大睁,尤其是着意表现双眼在面部的突出地位,这同西亚近东青铜雕像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是一致的。

另外,三星堆金面人头像,像高48.5厘米,人头像为圆顶,面罩与面部结合紧密,倒八字长眉,杏核状眼,蒜头鼻,阔口,闭唇,宽方颐。长方形耳郭,饰云雷纹,耳垂穿有一孔。

发现于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的金箔虎形饰,高6.7厘米,宽11.6厘米,用金箔锤拓而成。巨头,昂首,口大张,眼镂空,大耳,身细长,饰虎斑纹,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咆哮状。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金箔鱼形饰长22.68厘米,宽1.85厘米,形似鲇鱼,又似细叶,从一面錾凿形线和刺点纹。头端戳有一小空,两侧錾一个小缺口。

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的金沙村远古文明遗址,在1000多件遗物中,包括30件金器。以金箔和金片为主,有金杖、金面罩、金面具、金带、太阳神鸟金饰、盒形器、喇叭形器、四叉形器、圆形饰、蛙形饰、虎形饰、鱼形饰等。

这些金器采用的是锤揲、剪切、刻画、模冲、镂空、打磨等多种技法加工,其厚度一般为0.02厘米至0.03厘米,最厚的约0.04厘米,含金量83.3%至94.2%,其中有些工艺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许多金器都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黄金工艺技术的代表之作。

一系列的发现表明,金沙遗址的金器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色,金沙先民有独特的“黄金崇拜”。首先是数量多,形制丰富,达几十种;其次,这些金器基本都是器物上的附件;再次,金面具等人物形象的金器在我国相当罕见;最后,金器的造型和图案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包含着丰富的古代历史信息。

其中,金冠带上的图案反映的是古蜀人对祖先和鸟的崇拜,太阳神鸟金饰则反映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金冠带呈圆环形,直径上大下小,19.6至19.9厘米,宽2.68至2.8厘米,厚0.02厘米。

金冠带表面纹饰由4组相同图案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圆圈。这件冠带上的纹饰与三星堆器物坑金杖上的纹饰基本相同,都是以鸟、鱼、箭、人头为主要构图元素组成的图案。

金冠带与金杖都可能是当时古国古族至高无上的王权与族权的体现与代表,标示着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的统治者在族属上同一性或连续性。

金冠带表面纹饰主要以錾刻的技艺完成,在局部纹饰中采用了刻画工艺。图案中鱼体宽短,大头圆眼,嘴略下钩,嘴上有胡须,鱼身刻画鳞片,身上有较长的背鳍,身下有两道较短的腹鳍,鱼尾作“Y”字形,两尾尖向前卷曲。箭头插于鱼头内,箭杆较粗,带尾羽,鱼的胡须处采用刻画工艺。

鸟位于箭杆后方,鸟头与鱼头朝箭羽方向,鸟为粗颈,长尾,大头,钩喙,头上有冠,翼展较小,腿爪前伸,鸟爪亦采用刻画工艺。

圆圈纹位于每组图案之间,直径约2厘米,外轮廓由两道旋纹构成,中间有两个对称的小圆圈,仍为两圈旋纹构成,每个小圆圈的上下各饰有一长方形方框,组成一个图案。

整个图案内容表现的是人用箭射鱼,箭经过鸟的侧面,箭头深插于鱼头内,所以这件金冠带称为“射鱼纹金带”。而这件特别的太阳鸟金饰件,在金饰上刻画着的是“太阳”和“鸟”的清晰图案。伴随着显示王权的大量玉器、金器的发现,足以证明这件金饰极有可能就是古蜀王举行盛大祭祀典礼遗存下来的宝物。

太阳神鸟金饰总体呈圆形,器身极薄。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

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4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4只鸟身较瘦长,翅膀短小,喙微下钩,短尾下垂,爪有三趾。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逆时针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

太阳神鸟金饰整个图案似一幅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无论是外层的4只飞鸟,还是内层旋转的太阳,都充满强烈的动感,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极大的想象空间。

特别是在红色背景衬托下,里面的漩涡就如同一轮旋转的火球,周围飞鸟图案分明就是红色的火鸟。外层飞行的神鸟和内层旋转着的太阳,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对太阳神鸟和太阳神的崇拜和讴歌。

太阳神鸟金饰生动地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4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有研究认为其外层4鸟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12道芒纹代表一年12个月周而复始。这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阳的物证,也许当时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

另外,从这个太阳神鸟金箔饰本身形象来看,内层12道漩涡状光芒,既像一道道火苗,又像一根根象牙,也像一轮弯月,极富美感。

古蜀人把所能够理解并掌握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总结为科学知识,如天文历法知识等;而把不理解的自然现象就归之于神秘的宗教崇拜和神话传说。

一方面祭祀祈祷天神和日神保佑;另一方面顺应天时,总结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科学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同时,古蜀人首先又利用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

古人采用的是观象授时的办法,来预告农事进程。即观测自然现象来判断农事季节。因此,鸟也可以代表四季。历法的先进性就是以历年和太阳的回归年之间的无限接近为前提的,而要准确地测量回归年,最简单而又确切的方法是测量日影的长度。因此,崇拜太阳和鸟的古蜀人在总结历法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太阳和鸟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积累,经过一代代巫师和古蜀人的努力,历法也在逐步得到改进。因此,宗教崇拜,尤其是太阳和鸟崇拜及历法都在古蜀人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太阳和鸟崇拜以及历法也是古蜀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古蜀人使用历法的发展,除了古蜀人自己不断总结自然规律,不断进步以外,也借鉴了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历法知识。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都证明,古蜀人与其他地区,尤其中原地区的交流,自古就有,而且从来没有间断过。

太阳神鸟金饰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金沙遗址还发现中心孔圆形金饰,穿孔在圆心,器表略弧。器内壁有细微磨痕。直径1.1厘米。还有边缘孔圆形金饰,穿孔则在器物边缘,器身平整。

而这一件环形金饰,素面,残长15.9厘米,宽1.04厘米,环面宽窄不等,器身多有铜锈,环内外边缘有内卷痕迹。

金沙遗址竟然还有一件金盒,椭圆形,无盖,平底略外弧,高3.13厘米,宽2.97厘米,长9.43厘米。近沿外有多处擦痕,器表曾作抛光处理,器壁不平整,有破损。

金沙遗址也发现有金面具,高3.74厘米,宽4.92厘米。圆脸,耳朵外展,耳郭线清晰,耳垂上有孔,但未穿通。梭形双眼镂空,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大嘴微张,镂空而成。器表作抛光处理,内壁则较为粗糙。

金沙遗址中的蛙形和鱼形金饰也很有特色,其中蛙形金饰,长6.96厘米。器呈片状,头部呈尖桃形,并列一对圆眼。“A”字形身,背部中间有一脊线,前后四肢相对向内弯曲,尾端尖。脊两侧饰对称弦纹,由背脊处延至四肢,弦纹内饰一排连珠纹。

除此之外,另有几件金饰也各具特色。如喇叭形金器,口径9.8厘米。器较矮,小平顶,顶上有一个不规则穿孔。器表不平整,内外壁均抛光,留有零乱的细密划痕。还有“几”字形金器,器呈“几”字形,长49厘米,外缘不规整,有内卷痕迹。附有铜锈,抛光处理。

条形金饰,素面。残长14.7厘米、宽1.6厘米。三角形金器,长25厘米。器呈圆角三角形,器一端有长方形柄。器外缘内卷,身中部有一裂缝。除此之外,商代葬墓中位于死者身体贴近部位的,多为饰于衣帽上的金箔。

关于“关于中国古代首饰的介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shimuye.cn/zlan/202507-7494.html

(10)
heshimuye的头像heshimuye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eshimuye的头像
    heshimuye 2025年07月23日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 heshimuye
    heshimuye 2025年07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中国古代首饰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中国古代首饰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笄...

  • heshimuye
    用户072309 2025年07月23日

    文章不错《关于中国古代首饰的介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