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历史上的江南士人为什么无比怀念蒙古人的元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的江南士人为什么无比怀念蒙古人的元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一般大众眼里,元朝是个充满杀伐与暴力的朝代,四等人制度、十户一把菜刀等一干流言也一直在被坊间流传着。通过这些流言,我们脑内似乎已经能够编织出一个蒙古贵族整日花天酒地,而低等汉人则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的景象了。但是,如果肯潜心研究元明时期一干文人笔记,了解他们对国家的态度和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元、明时期的众多文人,甚至一些名儒,如宋濂,方孝孺等,他们对元朝却是青睐有加,笔下不乏溢美之辞。那么,这些文人究竟是斯德哥尔摩症爆发?还是真心感怀元朝带给他们的安逸日子呢。我们不妨透过古代文献仔细了解下,元朝对江南的统治究竟是如何的。
(图:教科书所列举的四等人制度分别为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明初文人对元朝的褒赞
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钱穆先生曾有一篇著作,名曰《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里面详尽罗列了元末明初各类文人的诗集。钱穆读罢诸诗文,对此的感悟是,明初的士大夫“出身虽微,要之言必陈本朝,而其本朝则胡元也。彼辈之重视昭代,乃与在朝仕宦者无二致,则何其于亡元之崇重,而于兴明之轻蔑。”也就是说,相较于重开汉人日月天的大明,这些士人仿佛对蛮夷统治的胡元更青睐有加,从下面列举的一些明初士大夫的诗文,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亡元的态度了。
“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亦(《草木子》卷三上)。”
在元末明初的大学者叶子奇看来,元朝是个轻徭薄赋,海晏河清的朝代,宛若乌托邦一般的国度。
“元贞大德乾元象,宏文开,寰世广唐虞之世庆元贞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临波仙》)。”
似贾仲明这般的剧作家,在元曲中也极力讴歌元朝带来的承平年岁。
“故蜀国文靖虞公,以硕学熊文,际遇文皇帝(元文宗),师表海内。生乎阀阅之门,奋乎熙洽之辰(《苏平仲文集》卷二)。”
“元有国,自至元承平之后,人尚弥文而器能多不足于用(《胡仲子文集》)。”
“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西野春游词序》)。”
如此种种,不免让人生疑,这帮印象里四等人中地位最低下的“南人”,为何如此钟情这个朝代,这个印象中充满杀伐暴力的国度,为何在文人笔下,却是一派承平盛世呢?
这就要从元朝对江南的统治开始说起了。
(图:元末明初大学者叶子奇著作《草木子》)
元代对江南的统治
江南地区自古就是国家经济命脉,自唐中叶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历朝财赋的重要来源地。唐代诗人韩愈曾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从元世祖制定征服江南的计划开始,就十分注重对江南的管理。元世祖就要求部下不要妄下屠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元史》卷157),并要求部队效仿宋朝以宽容著称的将领曹彬那样征服江南,“毋使吾赤子横罹锋刃”(《南村辍耕录?卷一?平江南》)。
而在江南的途中,元世祖也同样注重百姓的感受。为了征伐更为稳妥,他一改往日游牧式的劫掠完便弃城的方针,要求驻军保护百姓,使得他们安心务农(《元史》卷8)。这样,忽必烈的征服江南之战,既保留了大量有生劳动力,没有破坏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博得了广大江南士人们的心。
(图:元世祖忽必烈)
有元一朝入主中原后,不仅对江南一带不加干涉,反而还给与保护,实行宽民政策。除了应缴纳的赋税之外,“他征无发”,并没有额外的苛捐杂税(《谷山笔麈》),导致江南一带当时富家大族林立。这正常的赋税,相较之前朝减少了许多。
在宋时,吴浙一带经常苦于公田的赋税,由于统治阶级腐败的管理,宋时期,苏州一带历年要缴纳赋税粟高达两百万石。加上其火耗等苛捐杂税,被欺压的佃户尽管每月辛勤,生活仍相当窘迫。而元时期,不仅把公田归还于民,而缴纳的赋税也仅仅是宋朝的一半(《北游录?上司农陈素庵书》)。
其赋税不仅轻于前朝,元政府还曾多次减免赋税,对江南地区的士人实行笼络。如至元二十年五月,一次性就减免了江南赋税的三分之二(《元史》卷12)。如此轻徭薄赋,无论是小民还是富户,都如释重负,这样的统治怎能不受到江南士人的爱戴呢?以致到了两百年后的明末时期,江南文人都在书中感怀“前元取民最轻”(《万历野获编》卷二岁入)。
自由的创作环境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理想主义的文人们都有过这样的憧憬――能够闲散自由地饮酒赋诗,不为世俗纷扰而迷失自我。这不仅需要具备文人的主观条件,还要拥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而元朝恰恰是这类文人的理想乡。在科举衰败后,文人们在被朝廷边缘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群无人管束的自由阶层。他们遵循宋代以来的传统,主要从事讲学与作诗两大行当,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就更是如此。有元一代,书院林立,诗社迭起,与此种既轻视文人又放纵文人的政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后来王世贞曾追忆说:
“当胜国时,法网宽,人不必仕宦。浙中每岁有诗社,聘一二名宿如廉夫辈主之,刻其尤者以为式。饶介之仕伪吴,求诸彦作《醉樵歌》,以张仲简第一,季迪次之。赠仲简黄金十两,季迪白金三斤(《艺苑卮言》)。”
文祸(文字狱)一事,向来自古有之,而在元朝,文祸却近乎绝迹。
松江人俞俊写下“君恩如草,秋至还枯槁”等字眼,被人告上官府,这类禁忌字眼,只得到官府一句“亦当禁止”的回复便作罢。
梁栋为南宋故官,因于屋壁题诗感怀南宋而被仇人告上官府,罪名是谤讪朝廷,有思宋之心。
而面对妄图以言杀人的策划者,元廷官府回驳道:“诗人吟咏性情,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宋遗民录》卷12)。”
大哉乾元,大在其心胸之宽广,包容之大度。元人的诗文,随处可见“胡虏”等词,元代的色目人,可以讴歌汉人的岳飞,为其题诗,元朝的汉人亦可为外族修史,称颂异族的伟业。如辽、金、宋三本正史,就是由宋金辽各族史家合作修撰而成。这既可以集中各族的智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能保证三史的顺利修撰,又可克服民族偏见,客观撰写各族历史。这三部正史,正是元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平等对待各族的健康心态的体现。
(图:富春山居图)
士人们的个性化
轻薄的徭役和儒家传统理念的淡化,使得士人们更执着于追求自我意识的发展。即使是后期科举的恢复,士人们也不乐于追求功名,他们不拘礼法,向往自由,比起功名,他们更喜欢隐居于城郊,或去各地流浪漂泊,如词曲家张炎,不甘居于土地上,在中国大陆上漂泊了有30多年;亦可驾一船历览名山胜水,拜访名士,纵情高歌;再有些通过衣着,诗词来张扬个性,如被时人称为狂生的王冕,整日带着高檐帽,穿着绿蓑衣,穿着木屐骑着黄牛游走于街上;关汉卿在自述散曲《不伏老》中自诩道:“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首领,盖浪子班头”。正是由于元代士人受名教观念的束缚不强,才能在那些作家身上展现出鲜明独特的个性,也是中国自我意识苏醒中的闪光点,标志着人性的认知程度深化。
(“狂生”王冕)
自由的婚姻制度
千年的华夷之辨导致历代对于异族婚姻有相当严苛的管制,如唐朝,和异族人结婚要被流放两千里(《唐律》卷八卫禁律),明朝时期的色目人不得自相嫁娶,否则男女两家都得被抄家并为奴为婢(《明要会》卷52)。相较之下,元朝时期的婚姻制度没有什么夷夏大防,是一个对婚姻相对包容的朝代。从史料记载来看,女真,契丹,回回,钦察,哈剌鲁,汉等之间都互有通婚,元朝时期,蒙人娶汉女,或者汉人娶蒙女的例子也是家常便饭。如之前提到因妄语被人告上官府的松江人俞俊,其妻子是蒙古女也先氏,如真定人王庆瑞,诸夫人中有蒙古人也速真氏,东平人李如忠,真定灵寿人郑铨,洛阳人畅师傅,钱塘人叶肃可,这些元朝时期出土的墓碑上都刻有着他们的蒙古妻子的姓氏(《中国历代民族史―元代民族史第34页》),如此种种,都说明元朝时期婚配制度并无种族,等级观念之分。
自朱元璋夺天下后,汉人被强制要求不准再习胡俗(《明太祖实录》卷30),回回被套上了猪皮鞋(《教坊司题名碑记》),士人们在经历了故元如此宽松的环境后又身处在这种以统治者主观意愿推行的野蛮统治下,他们又怎能不感怀那政治体制宽松的前朝呢?
1.形容“精准扶贫工作”的诗句有哪些
1,扶贫工作最艰难,千山万水只等闲,
心与百姓同忧喜,不拔穷根不回还。
2,春雨绵绵寒风吹,下乡扶贫战鼓追,
弹指秋来冬将至,收拾行李把家归。
3,全镇下辖八居村,黄都柿坪相与邻,
山势峻拔水见鱼,但叹百姓尚多贫,
结构调整是关键,多种经营要先行,
多方帮扶不可少,干群一心早脱贫。
4,贫如王屋太行山, 不移此山誓不还。
苦干实干加巧干, 富泽百姓具欢颜。
5,运粮,运物资,运枪弹,
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不怠慢,
铿锵有力的誓言震地动天,
一路高歌,把贫穷的帽儿掀翻。
6,昔日草滩荒地,几时成了花洲。
土肥苗壮绿油油,千簇金黄铺秀。
汗雨换来丰景,欢情酣涌心头。
菜农喜把嫩芽收,好梦满装背篓。
7,越岭翻山荒径远,野村偏僻汗淋身。
嘘寒问暖篱笆院,访户谈心左右邻。
拉话家常谋善策,分清对象找穷因。
田头规划光明景,催马扬鞭日月新。
8,崭新猪舍一排排,有志青年展壮怀。
市场行情聊网上,鼠标一点客商来。
9,乱石满荒滩,连山小路盘。
寒风摧土屋,野径走泥丸。
困户心犹急,穷村富更难。
扶贫谋对策,深夜寝何安。
10,山高风疾夜生寒,路远沟深冷月残。
干部心忧贫户事,归来汗水透衣冠。
2.关于扶贫的古诗赞美精准扶贫的诗句
(第一首)
精准扶贫春风起,
十子歌儿传山里,
十子机制十步曲,
十子连心心欢喜。
∥
贫困的人家在哪里,
细看细问“瞄靶子”,
瞄得精细又准确,
找准对象好下米。
∥
贫困的原因在哪里,
分类分别“梳辫子,”
梳得精细又准确,
因人施策胸有底。
∥
扶贫的力量在哪里,
尽职尽责“结对子”,
结得精细又准确,
干群团结心儿齐。
∥
扶贫的目标在哪里,
用心用脑“理路子”,
理得精细又准确,
脱贫蓝图平地起。
∥
扶贫的抓手在哪里,
到村到户“想法子”,
想得精细又准确,
处处下起及时雨,
∥
项目的资金在哪里,
联横联纵“找票子”,
找得精细又准确,
资源配置成一体。
∥
脱贫的主体在哪里,
自强自立“甩膀子,”
甩得精细又准确,
打铁还要靠自己。
∥
领头的雁儿在哪里,
重德重才“强班子”,
强得精细又准确,
群众把你高高举。
∥
扶贫的合力在哪里,
群策群力“凑份子”,
凑得精细又准确,
协力攻坚力无比。
∥
管理的机制在哪里,
流程过程“造册子”,
造得精细又准确,
记下点滴好日子。
∥
十子歌儿唱到此,
十子合一齐用力,
精准扶贫拔穷根,
同步小康谱新曲。
(第二首)
不需要村组干部的指点,
我能识别哪户还未脱贫;
不靠望贫困村民的诉说,
我也会找到扶贫的路径。
∥
扶智扶技扶资,立体帮扶,
山间小道撒满奔走的脚印;
科技培训,“兜底”扶贫,
更有扶贫攻坚队员的跟进。
∥
脱贫目标,不再需要向导。
扶贫路径,不再需要指引。
扶贫的脚印便是路径的向导;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第三首)
结对帮扶到村户,
海雀走进好干部,
真心实意来扶贫,
屁股粘土坐得住。
∥
产业扶持到村户,
喂鸡喂牛又喂猪,
洋芋地里栽红花,
科学种地讲技术。
教育培训到村户,
大人娃儿一起读,
大人学艺又读书,
娃儿上学奔前途。
3.关于“扶贫”的诗词1、熊熊的火焰
作者:贺小玉
山坳的风凄凉
漫起土色相拥村边的野花
那眼中繁星闪烁的,是期待
心海沉浸
在城市的喧嚣沉寂后
土坯墙下的嘎吱声还在继续
你游走的笔尖——
曾穿行过花前月下朦胧
曾留言过历史星河灿灿
曾赞叹过古迹名山大川
可曾记得写过
那纯真无邪、满身褴褛
期盼的眼神
如今让你执笔的手颤抖的发疼
那满眼的渴望
那脆声脆气带着怯懦的‘阿姨好’
抓起饭菜的脏脏小手
也拉扯我泪盈满眶
贫困在灯影下颤动
爱在火焰中倾诉不同的主题
凝聚社会各界的行动
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担当
爱与希望火焰在熊熊蔓延
穿越了心的点亮
温暖今夜的山村
2、玉女摇仙佩?扶贫
作者:唐鲲
氤氲缭绕,壑谷云梯,
向晚烟村迷殢。
检点灯光,前途未卜,
有得几番萦悸。
漫道寒风里。
奈阿谁叠累,仍无言退。
挂村帮,丛山遍访,
惟是穷根究底同济。
行多少来回,脚底磨穿,
坚辛不易。
拼作返贫助志,重拾其心,
忍把亲人轻弃。
扎驻不毛,留乡三载,
纵使情怀邮寄。
且恁村民倚。
是如此,功在千秋殊伟。
又或是,初心难忘,
年华路上,劳生无悔。
疏钟始,征途笃定何须畏。
3、我和你们
作者:何文锋
我住在你们的村里
你们住在我的心上
你们说,贫穷很可怕
我说,失去了信心才可怕
我和你,我和你们
在田埂边,在菜园里
挥洒汗水,播下希望的种子
你们说,我们开始不害怕了
我和你,我和你们
在羊圈旁,在牛棚中
评头论足,畅想来年就脱贫
你们说,我们已经不害怕了
我和你,我和你们
在荒山上,在果园里
填土施肥,看着小苗在长高
你们说,我们再也不害怕了
刚来时,我想着轰轰烈烈干大事
现如今,我习惯脚踏实地做小事
我和你,我和你们
都坚信有一天能把小事做成大事
4、满江红·扶贫
作者:刘青会
金秋十月,
深感受、昼暖夜寒。
放眼望、干群一线,气吞霄汉。
摘帽攻坚齐奋战,
倾全力为民解难。
未懈怠,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贫困户,定期看;
群众事,及时办。
定目标,整体脱贫实现。
不忘初心百姓暖,
砥砺前行人民赞。
看未来、崛起大曲阳,世代传。
5、唐多令·扶贫干部
作者:刘青会
扶贫政策颁,
惠风暖流传。
全驻村、深入一线。
合力攻坚齐奋战,
士气昂,吞霄汉。
使命记心间,
真为民解难。
撸袖子、干劲无限。
待整体脱贫实现,
穷根断,人民赞。
4.关于扶贫的古诗有哪些诗 名: 八月二十二日寓直玉堂,雨后顿凉 类 别: 七言绝句 作 者: 范成大 雨意蒸云暗夕阳,浓薰满院落花香。
题诗弄笔北窗下,将此工夫报答凉。 诗 名: 八月望夕雨 类 别:七言绝句 作 者: 徐凝 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萧萧不可闻。
如练如霜在何处,吴山越水万重云。 其他关于扶贫古诗 诗 名: 八月五日喜雨,初阳台上作 类 别: 七言律诗 作 者: 杨维桢 敲门空过太史宅,曳杖却上初阳台。
雷从葛仙井底起,雨自黄妃塔上来。 官军捷报铜铊陌,山人酒泻白螺杯。
凭谁得知诗句好,山东李勋今有才。 诗 名: 芭蕉雨 类 别: 其它 作 者: 杨万里 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 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
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 诗 名: 八月一日微雨骤凉 类 别: 七言古诗 作 者: 陆游 流汗沾衣喘不供,孰知有此快哉风! 新凉忽觉从天下,残暑真成扫地空。
恰转轻雷过林坞,已吹好雨到帘栊。 幽人病愈闲无事,剩赋歌诗乐岁丰。
5.关于扶贫的诗词诗 名: 八月二十二日寓直玉堂,雨后顿凉 类 别: 七言绝句 作 者: 范成大 雨意蒸云暗夕阳,浓薰满院落花香。
题诗弄笔北窗下,将此工夫报答凉。 诗 名: 八月望夕雨 类 别: 七言绝句 作 者: 徐凝 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萧萧不可闻。
如练如霜在何处,吴山越水万重云。 诗 名: 八月五日喜雨,初阳台上作 类 别: 七言律诗 作 者: 杨维桢 敲门空过太史宅,曳杖却上初阳台。
雷从葛仙井底起,雨自黄妃塔上来。 官军捷报铜铊陌,山人酒泻白螺杯。
凭谁得知诗句好,山东李勋今有才。 诗 名: 八月一日微雨骤凉 类 别: 七言古诗 作 者: 陆游 流汗沾衣喘不供,孰知有此快哉风! 新凉忽觉从天下,残暑真成扫地空。
恰转轻雷过林坞,已吹好雨到帘栊。 幽人病愈闲无事,剩赋歌诗乐岁丰。
诗 名: 巴东遇小雨(一) 类 别: 七言绝句 作 者: 陆游 暂借清溪伴钓翁,沙边微雨湿孤篷。 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
诗 名: 芭蕉雨 类 别: 其它 作 者: 杨万里 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
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 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
6.描写扶贫的诗词有哪些1、与客闲话 其四
近现代:田遨
燕窝鱼翅佐茅台,大似蝗虫结队来。吃掉公家近千亿,扶贫又报绮筵开。
译文:燕窝鱼翅配茅台,像蝗虫结队而来。吃掉公家近千亿,扶贫又报绮筵开。
2、万州客居感兴四首 其二
近现代:陈仁德
辜负年年柳色新,素衣应惜满风尘。中枢有愿重兴汉,当代无人再避秦?
春夜玉楼争斗富,秋风茅屋望扶贫。三千银界微茫里,世纪钟声渐渐闻。
译文:
辜负年年柳色新,白色的衣服应珍惜满风尘。中枢有希望重兴汉,当时没有人再离开秦国?
春季夜玉楼争斗富,秋风茅屋望扶贫。三千银边界模糊里,世纪钟声渐渐听到。
3、林同年被檄来体访民租寓僧舍有诗因次韵
[宋] 洪咨夔
我虽不饱尚二簋,人则何辜无一襦。
官侬早下减租笔,天下可肥身宁臞。
译文:
我虽然吃不饱还二簋,人是无辜没有一短。
希望官府早点减少租金,天下人可能吃饱不饿瘦。
4、有感题三人照呈学亮兄
近现代:陈振家
欣见故人频晋升,叨邀省府叙离情。不忘海岛战天地,犹视布衣如弟兄。
怜穑急农仍本色,扶贫济困注专诚。卅年不染官场习,留照搂肩肝胆倾。
译文:
很高兴看到老友接连晋升,承蒙邀请省府叙述离情。不忘海岛战天地的感情,现在看到布衣的我依然如同兄弟。
可怜收获紧急农业仍然本色,扶贫济困注入坚定。三十年不染官场的恶习,依然肝胆相照。
5、送赵太守还任淮安
明 谢榛
相思隔楚树,相聚复燕州。五马翻成别,孤樽不可留。
江河自襟带,南北此咽喉。昭代今多事,苍生日隐忧。
几时堪卧治,何处薄征求。海上寒涛息,天边春气流。
花明射阳水,月满镇淮楼。地胜多名士,何人托乘游。
译文:
相思隔楚树,相聚又燕州。五马翻成另,我蹲不可留。江河从连接,南北这咽喉。昭代现在很多事,人类天隐忧。
什么时候能在治,什么地方薄征收。海上波涛息寒,天边春气流。花明射阳水,月满镇守淮楼。地胜多名士,什么人托乘游。
7.与“扶贫”有关的句子1. 关心社会福利事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2. 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寒学子,用我们的双手撑起爱的绿荫。
3.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4. 弘扬互助精神,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进程!
5. 扶贫济困互助互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 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实施福利设施、复明、助行、助学、解困等五大慈善工程!
7. 共同架起慈善的桥梁,建设文明祥和、美好温馨的美丽社会!
8. 扶贫济困送温暖XX人民献爱心。
9. 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积极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10. 关注教育事业,关心贫寒学子。
11. 慈善送温暖,爱心献社会!
12. 捐出一份爱心、奉献一片真情!
13. 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14. 奉献爱心,收获幸福。
15. 爱心呵护贫寒学子,民族赢得光辉未来。
16. 爱心助学,利国利民。
17. 做慈善事业的行动者,当爱心奉献的传播者。
关于“历史上的江南士人为什么无比怀念蒙古人的元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shimuye.cn/zlan/202507-648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历史上的江南士人为什么无比怀念蒙古人的元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的江南士人为什么无比怀念蒙古人的元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历史上的江南士人为什么无比怀念蒙古人的元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