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读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第2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第2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阅读的是《不平等的童年(第2版)》中文版。与中文版的第1版相比,第2版的语序、措辞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但整体内容没有区别。除此之外,第2版新增“第四部分:不平等的童年与不平等的成年”和“后记”。大约在第一版研究(12个调查对象处于9-10岁之间)的10年后,作者重访了十二个家庭,并对十二个年轻人(12个调查对象处于19-21岁之间)、TA们的父亲和母亲,以及兄弟姐妹逐一进行深度访谈。在“第四部分”中,作者记录了10年后追踪调查的发现和结果;在“后记”中,作者介绍了在英文版第2版印刷出版时十二位调查对象的生活近况(12个调查对象处于25-26岁之间)。
总的来说,《不平等的童年》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事实/结论:
第一,不同社会阶级的家庭采用了不同的教育逻辑。中产家庭采用“协作培养”教育方式,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大多采用“成就自然成长”教育方式。
第二,不同的教育逻辑使得孩子们获得不同的文化技能,中产阶级的孩子所获技能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形成优越感,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获得必要的社会技能,形成局促感。
第三,家庭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决定了家庭的教育逻辑。也就是说,经济条件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社会阶级选择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时间给出了答案。在第2版新增的第十三章,作者介绍了每个孩子10年后的情况。不出意料的,10年后,中产家庭的孩子都拿到了大学入学资格;而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的高中辍学、有的高中毕业、有的短暂就读社区学院,而后结束了自己的求学之路。10年前和10年后,孩子们的状态也发生了逆转。10年前,中产阶级的孩子每天行程满满、着急赶赴各种课外活动,显得“老练、世故、难以被感动”;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天自娱自乐、享受童年的快乐,显得“年龄更小、更活泼、更童真”。但10年后,中产阶级的孩子为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未来而感到兴奋,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普遍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承受着“养育孩子、购买食物、每月还贷”的重压,显得疲惫不堪。
我相信,安妮特·拉鲁的这项研究,用意不是评判哪种教育方式更好,而是显示社会中存在资源不平等的这一事实。实际上,哪种教育方式更好、哪种教育方式是主流,评判的标准是社会环境。或者说,时代背景选择了“正确的”“好的”教育方式。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效率,主流的是以高效率、高利润为主导的生活、工作方式。为了融入这样的主流,为了避免被社会抛弃,教育观念从成就自然成长转变为协作培养,这是必然的。中产阶级的优势就在于:由于经济条件更好,TA们能更好地获取社会资源,由于受教育水平更高,TA们能更快地接受观念,并更彻底地转变观念。
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第三章-第十一章的九个故事,并没有让我感到震惊和意外。由于第一章和第二章的铺垫,以及“常识”的积累,脑海中已经预设了有关于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结论。所以,九个故事让我感觉熟悉、习以为常,或者说,已经对这种社会阶级差异、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自动免疫。全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是第2版新增的“第四部分”和“后记”。其中有两点:
第一,故事终于有了结局。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看一本小说、或者追一部剧,在作者或者编剧宣告结局的时候,故事就彻底结束了,不会再有续集了。当《不平等的童年》停留在10年前的时候,在第十二章作者提出中产阶级放慢速度,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遵从权威标准的建议时,还能让读者看到改变的希望。然而,当《不平等的童年》来到10年后,后记的最后一句定格在“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人生道路,既不平等,也不能进行自由选择。”,这也是全书正文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刻,一切尘埃落定,至少对于这些调查中的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改变了,同时也预见了不平等的再生产和再循环。
第二,半数家庭对于《不平等的童年》所展示的内容有质疑。中产阶级家庭表示对于忙碌的活动安排,TA们感到享受,而不是负担、疲累;工人阶级则抱怨语句中表现出的事件糟糕、负面的描述。“准确性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问题在于,这些家庭如何看待他们被描述的方式。”(第十四章,p378)塔林格先生不认可第十二章,但在读过格拉德维尔《异类》中有关《不平等的童年》的讨论后,给作者回复了一封友好的邮件;通过另一位社会学家的解读,扬内利女士真正理解了这本书并认可了这本书。塔林格先生和扬内利女士从误解到理解的过程,恰恰反映了质疑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不平等的童年》所传递的核心思想。同时,转变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外部刺激的介入,塔林格先生和扬内利女士也不会转变脑海中固化的价值观。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是一面镜子,透过美国家庭,我们或多或少会觉察如今的中国教育中人们的焦虑和忙碌,也感慨以前那种美好而单纯的童年在现在的社会趋势下一去不复返,已经成为一种浪漫化的回忆。我愿意接受现实、也愿意遵守时代潮流,但是当又一次想到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时,心里憋屈。
写于2020年3月15日凌晨
鲁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一,二,三类动词分别是:
五段动词、一段动词、サ变カ变动词,一段动词又分为:上一段动词和下一段动词。
如果想知道关于这三类动词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往下看,
1,从最容易辨认的开始,カ变动词只有「来る」一个动词。
2,第二步,する和带する的动词,如「勉强する」、「散歩する」等等,均属于サ变动词。
3,去掉了サ变カ变动词,只留下了五段动词和上下一段动词。
4,五段动词有4种:
a. 非る动词:日语动词原形的词尾一共有9个:く,す,つ,ぬ,む,る,う,ぐ,ぶ。其中,不是る为词尾的动词,均为五段动词。如:「书く」、「话す」、「待つ」、「死ぬ」、「読む」、「笑う」、「泳ぐ」、「游ぶ」等等。其中,「ぬ」为词尾的只有「死ぬ」一个词,所以任何语法书上也都使用此词。五段动词的词尾只有一个假名,前面的均属于词干部分。
b. 词尾为「る」,但其前一个假名(词干的最后一个读音假名)为非「い段」、「え段」假名,即是「あ段」、「う段」、「お段」假名。这样的单词有「ある」、「眠る(ねむる)」、「怒る(おこる)」等等。
c. 尾为「る」,且其前一个假名(词干的最后一个读音假名)为「い段」、「え段」假名,但是这个假名在词干汉字内(ふりがな)。这样的动词不多,有:「走る(はしる)」、「入る(はいる)」、「交る(まじる)」、「帰る(かえる)」、「滑る(すべる)」、「喋る(しゃべる)」、「焦る(あせる)」等等。其中,「交る(まじる)」又可写为「交じる(まじる)」、「混じる」等,要引起注意。
d. 五段动词的第四种暂且不表。
5,除五段动词的这四种以外,全为一段动词。
a. 上一段动词的一般结构是:词干+い段假名+る;如:「起きる」、「降りる」等。
下一段动词的一般结构是:词干+え段假名+る;如:「教える」、「流れる」等。
要注意,一段动词的末尾假名「る」前面的い段假名和え段假名均为词尾,即一段动词的词尾是两个假名。
b. 在一部分一段动词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个动词本身就是只由两个假名构成,如果把这两个假名都视为词尾,那么这个单词就没有词干。这种现象是不容许存在的,因此遇到由两个假名组成的动词,且其结构为:い段 假名+る或え段假名+る(其中一般情况下前面的假名都对应着相应的汉字)时,前面一个假名又是词干,又是词尾,即身兼双职。这样的一段动词称作兼用词:
い段假名+る的动词称作兼用上一段动词,如:「居る(いる)」、「着る(きる)」等。
え段假名+る的动词称作兼用下一段动词,如:「寝る(ねる)」、「出る(でる)」等。
下面再说明五段动词的第四种(d)
有了兼用上下一段动词的概念后,有下列特殊的动词是属于五段动词,必须死记(可与对应的一段动词做比较)。
(读音)——(一段动词)——(五段动词)
いる—— 居る——————要る、入る、射る、煎る
きる—— 着る——————切る、斩る
ねる—— 寝る——————练る、炼る
へる—— 経る——————减る
以上动词,表面和兼用一段动词没有任何区别,但它们是五段动词,必须死记,没有别的办法。而且,这个区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同样的「きる(着る、切る)」其敬体句「着る」是「着ます」,而「切る」则是「切ります」;其否定形分别是「着ない」和「切らない」。因为它们各自属于一段动词和五段 动词,动词原形的读音是一样的,但其活用形是不相同的。
动词按活用形的分类是没有问题了。任何一个动词总会属于其中的一个。据我的经验,关键是讲解时各项内容要交代清楚。
但是到目前为止,知道有2个特殊的动词,不能归入此表内:
一个是「出来る(できる)」,它应属于五段动词的第三类,但实际上是上一段动词;
二是「せびる」,应属于下一段动词,但这个动词没有对应的汉字,其意思是“赖着要东西”,它是五段动词。
这样的特殊的单词,任何规律都无法包罗万象,只好记住才是。欢迎各位给我补充这类特殊动词,增加对特殊性的处理能力。
鲁迅(1881~1936)处于一个社会动乱并急剧变革的时代,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朝的终结,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的盗权复辟,军阀的混战,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国共内战,9.18日本侵华.....,总之,那是一个民族危亡的时代,是一个国民正在觉醒的时代,是一个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挣扎探索奋斗的时代。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扩展资料:
文学成就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在他一生中,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与众多翻译理论相比,鲁迅的翻译思想朴实无华,大多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
书法特色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由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之大,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他的书法成就。
郭沫若曾称其书法“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鲁迅书法多为行书。综观其风格特点,当以颜真卿《争坐位帖》脱出,上融篆隶、章草意,下掺宋人笔、明清间翰札法,形成了朴质浑厚、外柔内刚、疏朗雅洁、洒脱灵便的艺术风格。
百度百科——鲁迅
关于“读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第2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shimuye.cn/zhis/202507-485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读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第2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第2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文章不错《读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第2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