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恭喜发财】一语有何典故?

网上有关“到底【恭喜发财】一语有何典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到底【恭喜发财】一语有何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新春过年时都会听到这首人人朗朗上口,富有年节气氛的祝贺歌。「恭喜,恭喜!」便是人们拜年时惯用的祝贺语。 「恭喜发财」一语最早出现在外国人记载中国风俗的书中。一八二六年,英国人威廉?亨德来到广州,在美国人办的洋行做事。当时,每逢过年时,广州一些靠办洋务维生的中国人,络绎不绝地到洋人的商馆里去拜年,双手打拱作揖,口里念著「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往后,威廉?亨德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洋人在广州》一书,书中便记敍了这一年节习俗,「恭喜发财」一语便随之传遍国内外。 其实,发财之心人人有之,且早已有之。在先秦时就有近乎“恭喜发财”的词句了,如《论语》诠释:“恭,近于礼;喜,犹福也。”又如《礼记大学》里的“生财有道”、《韩非子五蠹》里的“多钱善贾”等等都成了贺语。 荀子有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又说:“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恭喜发财”也是人们极为美好的祝愿。“恭喜发财”是希望对方发财,走向幸福之路,但发不发财,并不决定于一句祝福话,它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yimg/iugc/rte/ *** iley_1

参考: baidu

恭喜发财源自何时、地人? 我记得恭喜发财系在我三岁时

有个八婆向我妈拜年

俾我听到

咁 ! 恭喜发财就系咁开始咗啦 !

「恭喜发财」一语最早出现在外国人记载中国风俗的书中。 一八二六年,美国人威廉?亨德来到广州,在美国人办的洋行做事。当时,每逢过年时,广州一些靠办洋务维生的中国人,络绎不绝地到洋人的商馆里去拜年,双手打拱作揖,口里念著「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往后,威廉?亨德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洋人在广州》一书,书中便记叙了这一年节习俗,「恭喜发财」一语便随之传遍国内外。  美国人威廉?亨特(William C.Hunter)的书还有《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等

参考: newyear.185

相信大家从小开始一到新年父母总会教你到人家府上拜年时,一进门应该说甚么祝福说话,「恭喜发财」固然是首要,尽管对老人家说「身体健康」、「龙马精神」等祝福语或者较为合适,对小童说「学业进步」、「心想事成」也许较为贴切…之不过,不知从何时起一到新年中国人每家每户都是一过门就公式化地「恭喜」人家「发财」。 首先,祝福别人在新一年发财本来并没有甚么问题,之但是以小弟语文水平所知,「恭喜」一词是对一个在某些事上得到正面结果/得到成功的一个贺词。所以人家对我说恭喜发财个人会认为有点荒谬,我会心想:「你又知我发咗达?」,从纠正用词方面去说,「恭祝」人家发财会不会正确一些? 其次则是价值观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一些人得到了些甚么,相对地即意味着另一个人/一些人已失去了些甚么。同样地富人愈多的世界穷人亦只会愈多,不然钱从何处来?若然到人家拜年祝贺别人发财,则相对地在祝贺有人会因为那一家人的发财而失财。想到这里若然你还会真心希望别人发财,利己一点来看倒不如将这句说话永远藏在心里是否更好? 当然,向人家说一句祝贺说话的用意也许只是换来一封利是,或者得到别人回敬的一句祝贺,也不至于去执著那些词句的意思和用处。不过快乐并不一定是建基于金钱上,如果大家尝试改口恭祝别人新的一年有健康的体魄;或者新的一年在事业/学业得到顺境;能够达成自己的愿望等…也许会更由心而发一点之余,会让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不会显得这样庸俗。

海山仙馆位置在哪里

1.魏晋南北朝赋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唐诗入门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刘克庄年谱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西京杂记全译(与成林合作)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5.西京杂记(与成林合作) 台湾地球出版社.1994

6.汉赋揽胜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魏晋南北朝诗 天地出版社.1997

8.世族与六朝文学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9.石学论丛 台湾大安出版社.1999

10.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9

11.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2.魏晋南北朝赋史(修订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3.新译诗品读本(与成林合作) 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

14.迷楼//宇文所安著//程章灿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论查初白《诣狱集》(译文) 《南京大学学报》1987.1

2.关于《文选》注引赋的一些问题 《古籍研究》1987.3

3.“廖化作先锋.何必逊大将”──评马积高先生著《赋史》《南京大学学报》1988.3

4.从《世说新语》看晋宋文学观念与魏晋美学新风 《南京大学学报》1989.1

5.先唐赋存目考 《文献》1989.3

6.后村词编年补考 《福建论坛》1989.6

7.《诗集传》纂例举证 《古典文献研究》(1989-199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古籍整理:信息开发与反馈处理──评王仲镛先生《唐诗纪事校笺》(与程千帆合作) 《社会科学研究》1991.3

9.说驴 《文史知识》1991.1

10.《三都赋》:京殿大赋最后的辉煌──兼论两晋以后骋辞大赋的历史命运 《南京大学学报》1991.1

11.论南朝赋的诗化趋势 《江海学刊》1991.4

12.论南朝赋的唯美化追求 《学术论丛》1991.4

13.建安赋:斑斓的情感世界 《中国文学研究》1992.1

14.诗谶说:一种诗歌文化现象的剖析 《程千帆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5.《西京杂记》的作者 《中国文化》第9辑1994

16.诗词体性新论──关于词的艺术特征的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1994.2

17.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

18.石刻考工录补遗(上) 《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

19.诗字古义考(译文) 《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

20.宋代石刻刻工辑补 《文献》1994.4

21.汉魏六朝文学五考 《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4.5

22.略论《六朝赋话》的编撰 《江苏文史研究》1994.2

23.神女之探寻(译文) 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4.传统的叛逆(译文) 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

25.漫说“易安体”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4

26.谢夫人缘何“意大不说”?──兼论东晋王谢二族之关系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

27.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阙误《南京大学学报》1995.1

28.何逊《早梅诗》考论 《文学遗产》1995.5

29.《陆广成墓志》考 《考古》1995.10

30.论士族宗亲伦理对六朝文学题材的影响 《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

31.石刻考工录补遗(下) 《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

32.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 《文献》1996.1

33.从《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看元稹之为人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3

34.从金到石 从廊庙到宫廷--石刻之起源与文化背景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4

35.“填写”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看唐代宫女的命运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1

36.谁得了便宜--碑刻润笔及其他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3

37.司马迁真有侍妾随清娱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4

38.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上)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1

39.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下)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

40.唐代墓志丛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4

41.沈约《奏弹王源》与南朝士风考辨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4

42.所谓《后村千家诗》考 《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3.刘勰赋论:溯源与评述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4.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林昌彝稿本》考 《文献》1996.4

45.辞赋批评:思的框架与史的脉络 台湾政治大学《第四届赋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6

47.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上) 《古典文学知识》..1997.1

48.《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下) 《古典文学知识》.1997.2

49.《唐史研究手册》评介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8期 1997.6

50.《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上)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29期 1997.7

51.《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中)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0期 1997.7

52.《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下)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1期 1997.7

53.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以唐代墓志铭为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6

54.却把金针度与人-从方法论的角度读《程千帆选集》 《江海学刊》1998.1

55.透过字面看风波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56.名山名寺名僧-《明征君碑与栖霞山的故事》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4

57.画鬼――读“鬼书”之一 《文史知识》1999.1

58.话鬼――――读“鬼书”之二 《文史知识》1999.2

59.鬼界素描――读“鬼书”之三 《文史知识》1999.3

60.鬼怕什么――读“鬼书”之四 《文史知识》1999.4

61.人鬼之间――读“鬼书”之五 《文史知识》1999.5

62.读《六朝别字记新编》札记 《古汉语与古文献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63.五种英文本中国文学史著作评述――兼谈中国文学史的编撰问题 《跨文化对话》第二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4.唐宋元石刻中的赋 《文献》1999.4

65.关于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几点想法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6

66.《事类赋注》引六朝赋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2

67.六朝碑别字新考 《中国语文》2000.3

68.峥嵘岁月征诗史—-读《闲堂诗存》 《中国韵文学刊》2000.2

69.读任昉《刘先生夫人墓志》并论南朝墓志文体格―――读《文选》札记.《〈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70.青灯有味说读书 《古典文学知识》.2001.5

71.汉魏六朝文学札记 《论学谈言见挚情—洪顺隆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1

72.城市传奇·金陵王气(上) 《古典文学知识》.2002.1

73.城市传奇·金陵王气(下) 《古典文学知识》.2002.2

74.城市传奇·龙蟠虎踞(上) 《古典文学知识》.2002.3

75.城市传奇·龙蟠虎踞(下) 《古典文学知识》.2002.4

76.城市传奇·青骨成神(上) 《古典文学知识》.2002.6

77.论赋绝句五十首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2

78.两种碑刻集中的刻工资料--《石刻考工录》三补 《古典文献研究》总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9.林昌彝《砚耕绪录》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0.黄季刚先生与酒 《文史知识》2002.5

81.石刻文献与古代文学研究刍论 《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周彦文主编 台湾学生书局 2002

82.《望厦条约》前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文化知识——读亨特《旧中国杂记》和《广州番鬼录》 《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3.关于墓志文体的三个问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4.《浮生六记》中芸的形象分析 《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85.城市传奇·莫愁东下 《古典文学知识》.2003.2

86.城市传奇·千变女人 《古典文学知识》.2003.3

87.城市传奇·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典文学知识》.2003.4

88.城市传奇·沆瀣风流 《古典文学知识》.2003.5

89.城市传奇·城市寓言(上)·爱住金陵为六朝 《古典文学知识》.2003.6

90.明僧绍与栖霞立寺史实考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

91.魏理的汉诗英译及其与庞德的关系 《南京大学学报》 2003.3

92.汉诗英译与英语现代诗歌---以魏理的汉诗英译及跳跃韵律为中心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3

93.《文苑英华》选录碑志文的统计与分析 《古典文献研究》总第六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5

94.《文选》选录碑文及其相关的文体问题 《〈文选〉与“文选学”》(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5

95.汉魏六朝文学文献丛札 《廿一世纪汉魏六朝文学新视角:康达维教授花甲纪念论文集》.文津出版社.2003.7

96.也说《聊斋志异》“被洋人盗用” 《中华读书报》.2003.9.24

97.区域文学史研究的新创获—评《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大学学报》.2003.4

98.《桯史》“稼轩论词”条评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1

99.城市传奇·城市寓言(下)·是真名士自风流 《古典文学知识》.2004.1

100.城市传奇·旧时王谢(上):王榭的故事 《古典文学知识》.2004.2

101.城市传奇·旧时王谢(下):风流的渊薮 《古典文学知识》.2004.3

102.《骑鹤扬州》,《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4期

103.《百斛金陵春》,《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5期

104.《俗眼看“花”——晚清南京娼界一瞥》,《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6期

105.《魏理与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交游考》,《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

106.《细数落花——王安石与南京(上)》,《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 第1期

107.《半山夕照——王安石与南京(下)》,《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2期

108.《魏理眼中的中国诗歌史——一个英国汉学家与他的中国诗史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

109.《墓志文体起源新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110.《462年的爱情——贵妃之死(上)》,《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3期

111.《哀荣背后的都城政治——贵妃之死(下)》,《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4期

112.《先唐“九”体源流述略》,孙津华、程章灿,《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

113.《古典文体的现代命运——以20世纪赋体文学观念及创作为中心的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14.《高阁临江》,《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5期

115.《旧时燕》,《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6期

116.《后论赋绝句五十首》,《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

117.《百斛金陵》,《出版参考》2006年第23期《廿年远在帝王州》,《世界》2007年第1期

118.《东方古典与西方经典——魏理英译汉诗在欧美的传播及其经典化》,《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1期119.《蒋王庙神蒋子文由人到神的传奇》,《南京日报》2007年7月2日

120.《宋江杀阎婆惜前后》,《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4期

121.《瓦官寺的故事》,《南京日报》2007年8月6日

122.《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以江苏省吴江市江南水乡古诗词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为例》,张捷、程章灿、刘泽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23.《随园先生袁枚》,《南京日报》2007年12月17日

124.《魏理及一个“恋”字》,《读书》2008年第2期

125.《欧美六朝文学研究管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26.论“碑文似赋”》,《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127.《读〈张迁碑〉志疑》,《文献》2008年第2期

128.作为文本的汉代石刻——读〈汉代石刻集成〉》,《古典文献研究》2008年第00期

129.《旧时天气旧时衣——“鬼话连篇”之一》,《文史知识》2009年第1期

130.《岂曰无衣——“鬼话连篇”之二》,《文史知识》2009年第2期

131.《耳径通幽——“鬼话连篇”之三》,《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

132.《井井有鬼——“鬼话连篇”之四》,《文史知识》2009年第4期

133.《鬼诗是怎样生成的?——“鬼话连篇”之五》,《文史知识》2009年第5期

134.《鬼使神差——“鬼话连篇”之六》,《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

135.《说“鬼木”——“鬼话连篇”之七》,《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136.《读〈张迁碑〉再志疑》,《文献》2009年第3期《唐传奇中的“木鬼”——“鬼话连篇”之八》,《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137.《为仙鬼捉刀——“鬼话连篇”之九》,《文史知识》2009年第9期

138.《人鬼与钱神——“鬼话连篇”之十》,《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

139.《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程章灿、成林,《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40.《庄子见鬼——“鬼话连篇”之十一》,《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

145.《画鬼容易吗?——“鬼话连篇”之十二》,《文史知识》2009年第12期

146.《苏东坡“画蛇”了吗?》,程章灿、于溯,《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1期

147.《三十个角色与一个演员——从〈杂体诗三十首〉看江淹的艺术“本色”》,《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48.《青山为谁妩媚?》,程章灿,《江苏政协》2010年第S1期

149.《“天下白”是什么东西?》,程章灿、于溯,《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

150.《“青衿”者谁?》,程章灿、于溯,《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

151.《晚窗分得读书灯——程章灿读书札记》,《名作欣赏》2010年第16期

152.《更从何处问刘郎?》,于溯、程章灿,《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

153.《何处是蓬莱》,于溯、程章灿,《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5期

154.《荔枝为什么侧生?》于溯、程章灿,《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6期

155.《怎样学文言文》,《名作欣赏》2011年第1期《相逢何以不相识》,于溯、程章灿,《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1期

156.《总集与文学史权力——以〈文苑英华〉所采诗题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57.《“树”立的六朝:柳与一个经典文学意象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岭南园林的芳踪倩影裹挟着悠远幽长的古韵古风,几可溯源到南越国与南汉小王朝。而历史上构筑于荔枝湾内的园林建筑,规模就更为“大观”了。如南汉王朝花园,“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昌华苑,明代兵部右侍郎黄衷的晚景园等到了清代,又相继出现了广州绅士丘熙的唐荔园(虬珠园),蔡廷蕙的环翠园,以及清末民初的荔香园。而其中最为著名、在清代号称为全市私园之冠的,则是广州富商及文化名人潘仕成建于道光年间的“海上神山、仙人旧馆”——海山仙馆。它的名称就因了馆门上的这副对联而得名。

苍丛荫隐、如霞锦簇的海山仙馆,似天然野趣-成金的人间奇境,显示着含蓄蕴藉、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古典园林特色,亦无声诉诸南粤民俗的那种温婉自得、怡然山水、静副世事的从容雅绪。“不知今夕是何时的云月,也不知今宵是何时的雨烟”

海山仙馆曾是当时坐落在荔枝湾的一座特大私人园林,是潘仕成的别墅豪宅。

潘仕成,字德畲,道光十三年(1832年)参加顺天乡试,中副榜贡生。后因捐巨款赈济北京灾民获饮赐举人,曾以经营盐务、洋务为主,后承办海防军工,遂成巨富。据考证,潘园范围大致在现今的荔湾湖公园一带,而对比当时的周边景致,南至蓬莱路,北至泮塘,东至龙津西路三叉涌,西至珠江边。可参看卢文联先生于1997年《南方建筑》刊物上发表的《海山仙馆初探》中所述:“向西望是滚滚的珠江和来往不绝的船只;向东望是西关民居和古老的广州城墙;北面有绿色的田野和起伏的山峦;南面是叶氏小田园和停着外国商船的白鹅潭。”不难想见,海山仙馆无论是其所处的风水宝境,抑或辽阔轩昂的占地面积,都在当时广东岭南的园林建筑中堪称“巨无霸”,也可谓得天独厚,威领-,阵压群芳的“南园范典”。

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对海山仙馆的文字载述并不多见。目前反映其真迹史况的珍贵资料,主要有广州美术馆收藏的清代著名画家夏銮应潘仕成之邀所绘的《海山仙馆图》,它为今人提供了昔日海山仙馆的精致全貌;还有19世纪中叶十三行画商庭呱所作的纸本水粉画《广州泮塘之清华池馆》,介绍了海山仙馆的局部园林景致。另外,法国人于勒·埃及尔于1844年拍摄的一组海山仙馆亭台楼阁的照片;美国人亨特于1885年出版的《旧中国杂记》(该书1993年在香港再版);还有从当时文人墨客余洵庆撰写的《荷廊笔记》及李宝嘉撰写的《南亭四话》等著作中,我们得以窥探海山仙馆的园林建筑特色与风貌:如“园景淡雅”,“不徒以华妙胜”;又如“妙有江南炯水意,却添湾上荔枝多”等。由此可以判断,海山仙馆园林建筑的主调特征,是利用了荔枝湾畔的荔枝林,从而使岭南固有的枝藤缠蔓、幽幽静默、森森渺渺、温静纤细的文化传承、地域特色与田园景观三者之录副揉交合,情景互衬,天人合一,进而昭示并呈现出岭南园林艺术最高超的境界与神髓——素雅及精致。正如卢文聪笔下的海山仙馆,有着井然不紊、参差无乱、优游天成的温婉风致:“堤上江荔,水里白荷,庭中丹桂,卷松翠桧,竹影桐阴,奇花异草相互衬托,并形成绿化体系。”的确因了自然的恩惠,海山仙馆周身为广阔而美丽的青山秀水、绿瘦红肥荫护着,环抱着,“正因为内、外都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就使得园林建筑中亭榭楼台的设计和安排能有更大的自由度”;它到处都有景可借,有绿可衬,有荫可依,故而不需要单靠雕梁画栋的“华妙胜”,也就是可以借浑然天成的灵心秀韵,而摒褪许多雕琢堆砌的匠颜。

苍丛荫隐、如霞锦簇的海山仙馆,又似天然野趣-成金的人间奇境,显示着含蓄蕴藉、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古典园林特色,亦无声诉诸南粤民俗的那种温婉自得、怡然山水、静副世事的从容雅绪。“不知今夕是何时的云月,也不知今宵是何时的雨烟”,想像中的海山仙馆竟恍似海市蜃楼,迷朦清丽,如梦似幻,记不清造物主的名姓,只当是引得无数墨客泼墨、骚人兴骚、许人吟咏无尽的世外桃源

海山仙馆之所以受到人们由衷的惜宠喜爱,并非仅仅缘于它的园林美景、红荔云色,更重要是它积淀着丰硕的经典文化内涵。园主潘仕成非但是十三行的大富商,而且还是收藏甚丰、蜚声域外的文化名流。他不惜斥巨资刻印《海山仙馆丛书》56种,492卷,分编经、史、子、集四部,共120册。他还用心搜罗历代名书法家的名迹法贴,将他们珍贵的手迹敬分为摹古、藏真、“遗芬”,而后飧凿成一千多块石刻,大多镶嵌在园里回廊曲径的洞壁中,他还把这批名迹石刻拓本刊印成《海山仙馆丛贴》。正因园主如此的孜孜不倦,艺海淘金,锲而不舍,海纳百川,所以潘仕成声名远播,威望大振,而海山仙馆也理所当然、承之无愧地变为当时达官显贵、名流雅士、外国豪商富贾们经常聚集的乐土名苑;甚至,连那些外国使节与政府要员官宦之间的会晤,也常常假座这里进行和谈畅议呢。毋庸置疑,前文提及的美国作家亨特,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还有英国著名的摄影师、作家约翰·汤逊等,当年就都曾是海山仙馆里的常客熟友;他们迷恋这个“典型的中国园林”,同时责无旁贷地权将这“离奇有趣”且美丽超凡的天堂乐土变成了他们图文并茂的艺术珍品传播到海外世界。

潘仕成平生交游启遍天下,轻财好义,乐善好施。早年为京城、广东等地多次赈济捐资,一次竟达13000两白银之多。后来又捐资13500两抢修广州贡院,出资为小北门至白云山铺设石路等。在督办沿海七省战船时,又不惜重金聘请美国人壬雷斯来华研制水雷,获道光皇帝嘉奖。

可惜,这个名扬四海的传奇之人,后来因盐业亏累终至破产,馆园及财产被抄没入官,官府乃以每张3两银发行**招商,中奖者可得此仙园。据传,中奖者是位教书先生,后因得此园无用,便拆料变卖。甚至,还有人将“海山仙馆”四字拆成“每人出三官食”六字

,讽喻潘仕成最后破产的尴尬窘况,呜呼哀哉!

海山仙馆,的确未能享有幸存至今的广东“四大名园”那样殷福的造化,随着它的主人潘仕成的家境败落,而被清政府拍卖,被精俗的庸才之辈肢解另卖,终至灰飞烟灭,消失无迹。谁人能不哀叹这份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不幸遭遇呢?

好在今天,为了宏扬西关传统文化和发展商贸旅游事业,荔湾区人民政府决定要在荔湾湖公园内重建海山仙馆,且第一期工程已经建造完成。于是,令人神思遐想、仰首祈叹之人对“海山仙馆”只识其名、不知其踪的惆怅与遗憾了。

关于“到底【恭喜发财】一语有何典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shimuye.cn/wiki/202507-6545.html

(16)
heshimuye的头像heshimuye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heshimuye的头像
    heshimuye 2025年07月21日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 heshimuye
    heshimuye 2025年07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到底【恭喜发财】一语有何典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到底【恭喜发财】一语有何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heshimuye
    用户072105 2025年07月21日

    文章不错《到底【恭喜发财】一语有何典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