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抗日齐会战斗介绍(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抗日齐会战斗介绍(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齐会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在冀中军区部队的协同下,于河北省河间县齐会地区,对日军进行的歼灭战。
战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庆祝齐会战斗的重大胜利,称贺龙“是抗日前线的民族英雄”。蒋介石也发来慰勉电,称“贺师长杀敌致果,奋不顾身,殊堪嘉奖”。
1939年4月18日,冀中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主力转至河间东北之卧佛堂、齐会、郭官屯地区休整待机,师部驻扎于大朱村。下旬,任丘、河间之敌约1000余人分路向一二〇师驻地进犯。第二十七师团第三联队吉田大队800余人、伪军50余人,进至河间以北的三十里铺,企图“扫荡”齐会地区。
一二〇师首长贺龙关向应决心利用这一战机,齐会周围的有利和条件,给敌发沉重打击。23日,吉田大队由三十里铺贸然东进,占领了南、北齐曹,并在炮火掩护下向齐会村发起进攻,将七一六团三营包围在村内。三营指战员英勇顽强抗击,给敌以大量杀伤,最后退守村东一角。
贺龙、关向应令七一六团和七一五团派出部队分别从齐会东北、东南方向增援三营。战斗激烈进行之时,任丘日伪军300余人、吕公堡日伪军100余人、大城日军200余人,分路向齐会增援,我军早有准备,各路都受到我八路军阻拦和攻击,只得退回原营。
会攻齐会的日军完全陷于孤立。一二〇师七一五团主力及四团、二团、五团各一部从齐会的南面、西面,七一六团主力从东北方向对齐会之敌实施反包围。敌遭内外夹击,死伤惨重,翌日拂晓向南撤逃。逃敌又连续不断地受到我军的打击,被周围于南留村附近的树林中。
25日,残敌集中兵力,进行反扑,妄图逃生。战至黄昏,除80余人逃往沙河桥外,其余全部被歼。此战斗共歼敌700余人,生俘7人。这是一二〇师到冀中后第一个歼灭战。
扩展资料:
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和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一部在河北省河间县齐会地区对进犯日军实施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
1939年1月,第120师主力从晋西北挺进冀中平原后,与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协同作战,连续挫败日军三次围攻。4月18日,师部率独立第2旅转移至河间东北坞家村、卧佛堂、齐会、郭官屯地区,与独立第1旅会合,休整待机。
齐会战斗,日寇的“精锐”部队吉田大队几乎被我彻底消灭,这一仗轰动了冀中平原,极大地鼓舞了冀中军民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胜利信心,平原人民的游击战争如火如荼地到处开展起来。老乡们见了就说:“怪不得你们师长叫贺龙,你们打起仗来,村里村外,房上房下,真象生龙活虎一样。”
在这次战斗中,我军的英勇杀敌精神,感动得参加战地医疗队的白求恩大夫,称赞不已。当时,他在离火线五华里的屯庄小庙里,积极抢救了百余名伤员的生命。
一二〇师在冀中期间(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一九三九年八月),在冀中区军政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同冀中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圆满地完成了中央军委给予的巩固冀中、帮助三纵队和扩大部队的三项任务。
一二〇师为执行这些任务,在三纵队支援下,共同作战一百一十六次,消灭日寇四千九百人。一二〇师主力一部到冀中后,由六千三百人扩大到二万一千人。三纵队遵循毛主席的建军思想和建军原则进行整顿之后也扩大了,已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人民网——挺进冀中与齐会战斗
沧州市政府信息公开栏——齐会战斗 简介
百度百科——齐会战斗
将侯村属于哪里
马正开不是一个人,而是我的故乡,现为防城港市政府所在地。据说,当年马伏波将军带领兵马一路奔袭,到了这个地方,停下察看地形,认为此地前有海后有山,视野开阔,故命名马正开。从此,马正开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儿时的故乡,虽已经过现代开荒,但交通非常不便,最近的学校(冲孔小学)三公里,最近公路(田口道班)四公里,且都是石子路、山路。村子形状呈W型,前海后山,中间是虾塘、水田和坡地。靠近海堤的地方是个大水塘,记得是租给了广东人养虾。水塘堤坝到山脚的地方就是全村的田地,因为是盐碱地,粮食产量自然不高。每当青黄不接时节,人们就会用番薯煮粥、番薯煮青菜来凑数,渡过难关。
村里房子均挨着山边,从东往西,分别是东头屋、中间屋、西头屋,我家在中间屋。东头屋与西头屋之间又隔着一条旧基围,叫“骨头埂”。骨头埂左边是坡地和水田,右边是一平坡,唤作扫把坪,灌木丛生,也有少量坡地,小时候我们在那放牛、打黄蜂,玩乐打闹。
马正开村子不算大,总共也就两三百人,杂姓多,以黄、林、缪、李姓占多数,村民主业是务农,农闲时大都去耕海。据说,旧时有风水先生说过,马正开都属于老虎地,这点在村里妇女身上得到印证:全村妇女在家里都是主人,说一不二,男人们只有服从;妇女们还是干活能手、吵架能手,她们一边吵架一边干农活,工作效率会更高。
那时候,村民文化不高,加上交通信息闭塞,人们都比较信鬼神,大人们经常会去问仙,女仙叫“仙姑妈”,男仙叫“师傅佬”。一旦问了仙,大多是要送小鬼或者白狐,这下生鸡、猪肉等是少不了,还要给利是,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人们吃穿用度舍不得花钱,可这事从不敢怠慢,生怕得罪神灵。
能让村里人同心协力的事情是“做社”。社是指田社,就是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土地神。人们通过抓阄的方式,确定社头,由社头组织挑选各色人等,比如收钱的、备祭祀品的、领拜的、分猪肉的等等。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做社的日子,各家各户出一人,由领拜带着集体祭祀祈福。
我的故乡马正开没有名胜古迹,历史上也没出过王侯将相,却承载了我所有的美好童年。如今,马正开已完全改变了模样,成了城市的中心,儿时的往事,只能在回忆里找寻。
◎阿公阿妈
我的阿公(爷爷)阿妈(奶奶)从旧社会走来,他们出身贫寒,目不识丁。
阿公排行老二,兄弟姐妹五个,那时阿公家里穷,孩子们挨饿是常事。为了不至于饿死,有口饭吃,阿公报名参了军,跟了陈生的部队,当上了一名炮兵。
我最喜欢听阿公讲行军打仗的故事。阿公说,有段日子,为了保持实力,部队到与越南交界的深山老林里“收山(躲藏)”,那里山蚂蝗非常多,会飞的,吸人血,非常恐怖,但是阿公他们坚持了下来。有一次,部队正在埋锅造饭,饭刚刚煮熟,还没有来得及吃,就收到信息,国民党打过来了。众人只好把饭都倒掉,再撒上沙子,收拾武器,赶紧撤离,保持实力。阿公说他们不得吃,也不留给国民党吃。
最值得阿公荣耀的,是阿公在火线上入了党。战争年代的***员,都是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在战斗当中,阿公始终冲锋在前、不怕牺牲。阿公的耳朵早早就聋了,是当年炮火震聋的,阿公说那是过山炮(野战炮)。由于人特别忠厚,部队让他管钱管米。解放后,阿公本可以留在部队,可那时的人,更加渴望的是土地呵。阿公果断决定:复员回家种地。
当我懂事的时候,阿公看起来已有些苍老。平时劳作过后,一有空阿公就坐在龙眼树下,叫孙子孙女们帮他挠痒痒,然后笑呵呵的乐着。阿公的皮肤是暗红色的,像烧鸭皮,他的手脚都是茧子,厚厚的硬硬的。当我们帮他挠完痒痒后,我们发现自己指甲变得黑乎乎的,大家都惊讶不已,孩子们就跟他告状:阿公不洗澡,身上都是泥!可阿公依旧乐呵呵的笑着,对孩子们说“臭处(淘气)”。
阿妈的生活情况对比阿公,好不到哪儿去。在那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旧世界,饿死冷死是常有的事。阿妈家里姊妹多、兄弟少,只一个弟弟。令人心酸的是,为留更多粮食养活弟弟,阿妈的父母将她卖作童养媳。好在解放了,作为童养媳的阿妈,得了自由身,这才有阿公阿妈的结合。
阿妈在村里话多是出了名的,外号“多话妈”。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见了哪个,都能胡天海地说上半天。那时候,村里离县城远,好不容易出趟街。每次阿妈上街,我们几兄弟都争着抢着跟去。终于轮到我了,我追着阿妈,天不亮就出发,转过几个山沟沟,翻过几座大山头,终于搭上班车,来到县城。阿妈一下车,就不断与人打招呼,有时聊上三五分钟,有时半个钟,走走停停。见阿妈停住聊天,我也到处傻看着,回头一瞅,阿妈不见了,这下急坏了,拼命找,不一会,发现她在某处正与人交谈,比划着什么。
阿妈是一个“吵架王”,这我是亲眼目睹的。小时候我看见阿妈一个人的时候,也经常自己和自己说话,当时觉得很奇怪。现在想来,莫非是在“练口才”?阿妈在村里吵架是排得上号的,至少前三名。整天不是和儿媳妇吵,就是和村里妇女吵,再就是和阿公吵。她一边吵一边干活,更是不得了,一转眼,猪喂完了,菜淋完了,禾割完了,柴火也挑完了。最厉害的一次,是跟“辣椒米”(六婶)吵架,只见两人声音越来越大,最后两人都跳了起来,还边拍手边吵,那个架势就差打起来了,看得我紧张得不行。最后还是阿妈赢了,从鸡毛蒜皮、男女丑事、祖宗十八代等,一一点到,直到对方无声无影。
阿公阿妈是一对苦命鸳鸯。他们从来不打情骂俏,感情交流方式有点独特:农忙时,有啥说啥,分工合作,全程无语;农闲时,无事生非,顶嘴斗气,鸡飞狗跳。阿妈闹得更厉害些,口头禅是骂阿公“老龟精”,然后各种诅咒,咋一听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而阿公也是神助攻,时不时来一句“猛料”,更加激起了阿妈的气愤。每当此时,我们要么沉默不出声,要么就跑得远远的,尽可能不“惹火上身”。因为他们吵得再厉害,第二天都会一切如常。
我父亲时常说,阿妈是“和老虎睡得着的人”,其实这话并不过分,原因就出在阿妈的热心肠上。村里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阿妈都爱去帮忙。阿妈见不得别人苦难,文革时期,她自己家没有多少粮食,却偷偷送给被批斗的人。解放军叔叔来填决口的海堤,阿妈热情款待。村里姓缪的几兄弟,横行霸道,经常欺负阿公阿妈。后来他们自己起内讧,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阿妈是第一个去拉架的人。
阿公阿妈是勤劳本分的农民。如果不是阿公阿妈拼命干活,挣工分,6个孩子肯定要饿肚子。阿公虽然为人太老实,一天到晚专注于耙田梨田,偶尔也会去下海打渔。正是因为如此,家里的稻谷、番薯、芋头、花生堆满仓,还养了鸡、鹅、猪等,确保了吃的不愁。
◎父亲母亲
我的父母亲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有的只是小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父母爱我们兄弟仨,甚于他们的生命,为了儿子们,劳作一生,奉献一生,忍受着生活的各种磨难,却无怨无悔。
父亲身高一米六八,长的文质彬彬,高中文化(20世纪70年代,农村地区高中文化不多),阿妈跟我说,本来父亲要去当兵的,因被人顶替了名额,没有去成。父亲接人待物方面很是老练,能说会道,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很多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以为他是个干部或老师。
儿时,父亲在我眼里是无所不会的。每每遇到问题,问起父亲,总是耐心回答。比如,有时候我会问他横幅上的一个字,有时候我会问他海的那头越南是什么样的,有时候我会问他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父亲对我从来没有说教,没有要求过我要怎么读书,怎么出人头地。我想,他应该是不想给我压力,让我自由发展。
父亲虽然有文化,可局限于家里穷且无人指点,也只能在家耕地,为了生活,甚至不得不接一些重活累活。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村里海堤决口,征调民工,这其中就有我的父亲。那天,父亲穿着一条红色(已掉色)背心,正蹲着用力锤石块,满头汗水,漫过他的眼睛,父亲没有说累,也没有停下来,只是不时抬头看我一眼,或者点着一支烟含在嘴里,继续干活。父亲辛苦干活的场景,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母亲个子不高,一米五五左右,年轻时皮肤黝黑,可能与耕海有关。大概在我一岁多的时候,母亲生了二弟。那天早晨,母亲包着头巾在床上半躺着,小小的二弟,睡在母亲身旁。父亲在厨房忙碌着,柴火大锅正煮着鸡汤,生姜和鸡肉化学反应产生的气味,惹得我直流口水。我左手拿着一个绿色花纹的锡碗,右手握着一个只有半截手柄的瓷调羹,跑进跑出,高兴极了。长大后才知道,当时是家里最艰难的时刻,穷到猪油都买不起,为给母亲补身子,杀了仅有的一只老母鸡。
母亲决定生第三胎,是想要个女儿。可是造化弄人,结果还是儿子,不仅没有生到女儿,还落了一身妇科病。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手关节上又生了疮。由于父母的病痛,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生活的压力,对这两个年轻的夫妇来说,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好在干屠宰的外公紧要时刻接济,才不至于饿肚子。
穷则思变。8岁那年,父母与无数农村人一样,加入了庞大的打工队伍。至今我仍然记得,父母亲出发那天早晨,我一路追着,坐在三叔的鱼塘边上,目送他们,直到过了骨头埂,再也看不见了,才伤心地回家。从此,我成了留守儿童,年幼的我开始早熟,总是开心不起来,父母不在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迷茫。
现在回想,父母是非常有远见的。九十年代初,他们就到县城租房居住。我也从村小转学到城里,从此一直到考上大学。父亲打零工(踩人力三轮车、当搬运工等)维持生活,照看我们。母亲去广东打工一直到2008年,前后20年,做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挣的是血汗钱,保证了我们的温饱和读书。
或许,父亲母亲可能对于社会来说,极其平凡,但对我而言,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
◎放牛娃
辛酉年十月初三,随着“哇”的一声哭,打破了小村落的宁静,我来到了这个世界。当天,正好是村里分田到户的日子。一大早,禾堂(晒谷场)聚集了全村男女老少,正热烈讨论着分田事宜。阿妈知道我出世,赶紧跑向禾堂,边跑边大声喊道:“我们家又多了一口人,我的大孙子出生了”。众人纷纷感叹,这个小家伙来得真及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到6岁我就开始帮家里干活,煮饭、喂鸡、淋菜都不在话下,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放牛,因为可以安排自己的活动。
一个初冬的早晨,天气渐冷,我穿上阿公给的救济大衣,朝鱼塘走去。这是一头大公牛,威猛有力,它正在鱼塘埂上吃草。从父亲手里接过牛绳,我就盯着它。它一边悠然吃着草,一边摇耳朵驱蚊蝇,吃得挺香的样子,慢慢地我也放松了警惕。突然,大公牛猛地向我冲过来,用它的犄角将我抄起,然后又摔我在鱼塘埂上,半天没有缓过神,我丢开牛绳,边哭边跑着回家。父母见状,吓坏了。母亲一通大骂,并检查我的伤势,还好只是救济衣腋下的地方穿了个洞,身体并无大碍。父亲倒是闷声说了几句什么,听不大清楚。不久,就有牛贩子上门,牵走了那头大公牛。
卖了那头大公牛,家里买回了一头母牛,这头母牛很温顺,仿佛通人性,总是任劳任怨,一家人都特别喜欢它。那时候,家里农活多,我为更多时间玩,经常都是争着去放牛。我们趁着退潮,把牛赶到波龙,一座四面临海的丘陵,上面各类青草丰富,牛可以在那里悠然饱腹。而我们可以尽情地去玩,比如捉螃蟹、钓鱼、摘野果、“摸盲鸡”、“斗芒箕牛”等,一帮小伙伴在一起,总有无尽的乐趣。
某年除夕,我早早就起床,按惯例,我知道,会有好吃的,会有新衣服穿,还有红包领,所以特别兴奋。父母让我先把牛喂饱,好赶紧回家洗澡、穿新衣服、吃年夜饭。我满口答应,叫上小伙伴,把牛牵到扫把坪放。就玩起了小打仗,学着电视里的模样,用木棍当枪,用嘴当响炮,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起来,坪上充满了欢乐的呼喊声。
我们玩的入兴,完全忘记了放牛这事。直到父母从家里大声呼喊回家吃饭,才发现牛不见了。我非常紧张,一是怕挨骂,二是馋着桌上的肉(那时只有过年杀鸡,平时节日大多是猪肉),想着弟弟已经在吃鸡腿,我内心焦急万分。我在坪上狂奔一圈,也就没有发现牛。阿公见到我迟迟未回,赶紧过来询问情况,让我回家吃饭,他自己往后山走去了。等我们都吃完以后,才见阿回来。原来牛跑到山塘后面,吃了别人的青菜。父母没有责骂我,元宵过后去赔偿了人家。
这头牛陪伴我的童年,有过很多快乐的记忆,但它的死却让我惊恐好长一段时间。那天,天空下着小雨,我们一家人在骨头埂的坡地上拔秧苗,大家有说有笑,边笑边干活,牛也在几丈远的地方吃青草。雨越下越大,突然,天空中闪电交加,随着一生轰隆响声,牛被雷击中,倒在了坡埂边上。母牛死了,怎么也不敢相信,当时我想不明白,天空那么宽,地那么大,一道闪电、一声雷鸣,怎么就能杀死我的牛?
当时正是农忙,最需要牛的时候。人穷亲戚短,我的那些什么叔什么婶的,个个像躲瘟疫一样,避着我们家。好在邻村老缪主动提出借牛,这样才熬过了最难的时刻。
耕了那一春田,家里再没买过牛。
解放前将侯1488—1505年为广贤乡,39都。1932—1938年设区、保、甲,将侯为10保。1949年全国解放,废除保、甲。保改编成村,改称将侯村,全称为芳溪区石花尖乡将侯村。1951年7月与石花尖分开,改称将侯乡,辖现双峰林场的斜港村、李家村、严湖村、龙炮村,普安桥自然村由潮溪乡辖管。1958年场社全并,将侯乡分为三个大队,水岭大队、将侯大队、洪桥大队。其斜港村、李家村、严湖村、龙炮村,划分为双峰辖管,普安桥自然村划分为洪桥大队辖管。在1968年由水岭大队、洪桥大队合并为将侯大队。在破四旧立四新之时,由将侯村大队更改为立新大队。在1984年又改称为将侯村沿用至今。
刘伯温访将
在解放前,张怡春住现宜丰县黄岗乡将侯村街里组棚下(称石果树下),当时张怡春和母亲相依为命,住着二间竹瓦盖的,用竹片围的竹棚子里,生活过得十分寒霜。刘伯温得知张怡春住址,率军前往将侯拜访张怡春,所以将侯由此而得名。
将侯村位于黄岗镇东部、东北与双峰林场相连,南与车上林场毗邻,西与黄岗集镇接壤,村委会驻街里自然村,距镇政府5.3公里,距县城42公里。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全村共有森林面积16360亩、耕地3067亩。其中水田2939.9亩;毛竹蓄积量120万根,是竹子之乡。宜丰县毛竹生产主产区之一。全村总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十七个村民小组:水岭组、田_败组、陶家屋组、汤家垴组、水岭下组、南源组、禅寺组、坪坑组、密竹坳组、坳下组、床里组、街里组、唐家槽组、下庄组、碓下组、洪桥组、普安桥组。村民以杂姓为主,从1966年—1980年期间,有萍乡市大量移民、湖南韶山灌区移民及上海垦民移民到将侯,全村共有426户,人口1638人;其中瑶族8人,苗族2人,均为因婚迁入。
境内有一条主要河流长塍河水源之一,小溪流4处,有发电站一座。2006年建中国移动信号塔一座;2008年建联通信号塔一座;2008年建电信信号塔一座;现全村有手机用户800多户,电脑宽带用户30多户。
截止2013年8月,全村有卫生所一所、公办幼儿园一所、教学点(一、二年级)一所、农家超市3家、农家书屋一间。
农业
将侯村有耕地面积3067亩,其中水田面积2939.9亩,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种植以前大多数田块一年两季(早稻和晚稻),但自从改革开放联产到户以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现在全部改种为一季晚稻;旱地主要种植蔬菜,主要品种有:辣椒、黄瓜、大葱、丝瓜、豆角、大蒜、茄子、白菜、萝卜等;现随着各类交流机会的增多,蔬菜品种也多种多样增多;但大多数人家自种自用,有部分农户专供销售。2013年全村粮食作物总产量1073.45吨,豆类总产量1.5吨,薯类总产量2.1吨,花生总产量1.6吨,蔬菜总产量12吨。
工商业
解放初期有纸棚8处,处产土纸1200担,而且以质量好、纸质优而出名,远销外省、市、县,直到七十年解散。
1983年由村投资兴建村办企业,将侯制刷子,产品远销江苏、浙江,在1988年间,因无销售市场停办。
1984年在村部办起了竹筷厂,年产量25000件;同年投资6万元兴办保健凉席厂,年产量为180000床。
村内还有各内类户办的联户办的竹类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等;这些企业在当时解决了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闲时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将侯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进入90年代后期,由于受市场制约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这些企业严查滑波,现在均已不复存在。
解放前50年代至90年代,黄岗供销社在将侯村设有一个南杂货代销点,在改革开放发展第三产业,现均发展为3个小型农家超市。
林业
将侯村现有森林面积16360亩,主要树种有毛竹、杉木、松木、阔叶林组成,珍贵树种有属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红豆杉、银杏树,主要盛产毛竹,据估算,全村毛竹蓄积量有120万根。村民以砍毛竹、杉木为主要收入来源;历年来村民人工造林近千亩,合理有序的择伐,确保青山常在,持续永用,是村民的绿色银行。林业收入在村民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在2005年林业产权落实,林权改革后,每年都要造林和荒山造林种植大量杉木苗。
畜牧业
将侯村历史上主要以家庭院养为主,主要以养猪、牛、羊、兔、鸡、鸭等,都是老方法饲养,防预卫生差、瘟疫流行广、畜牧业发展缓慢,历史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猪的习惯,主要用于处理家里的剩饭剩菜,到年底杀猪过年,但随着生活习惯及饲养方式的改变,现在农户散养猪的越来越少,逐步走上规模化养殖发展;现在下庄养猪厂、南源养猪厂,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还有农户小型养猪厂,效益可观;养牛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畜力。随着小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现在养牛户已谬谬无几,余有边远山区还有部分养牛种田户。村里现有养羊户4户,山羊存栏900多头,散户养羊户很少,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村内还农户挖鱼塘养鱼的习惯,但基本是人放天养,全是绿色菜篮。
农具机械
将侯村80年代前,还是以传统的耕作方工为主,以牛为畜力,工具有木犁、铁耙、木滚子等,稻子成熟时靠人力用禾桶收割。90年代末,全面推广科技种田,各种小型农业机械逐渐推广使用,水稻脱粒机也由脚踏人力改为机械动力,在一些大的田块还用上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据2013年农机调查,全村共有微型耕种机60台,大型收割机2台,微型脱粒机220台,还有各种小型耕作机40台,插秧机一台。
水利
将侯村由于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有坪坑小河、禅寺小河、水岭小河、唐家槽小河4处小溪流。解放前,这些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当时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动力,村内现有多处当时使用水力生产生活的遗迹;如:水碓(用来碾米的)。解放后,将侯村集结全村之力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设施,开挖改造了大量灌溉水渠、水坝。在2006年—2009年县发改委蹲点将侯投资4万元,改造了下庄坝至普安桥组,用混坭土浇灌的水渠3000多米,保障了碓下组、洪桥组、普安桥组700多亩水田灌溉,确保了旱涝保收。2010年将侯村积极争资立项,群众大力投劳,先后对床里组120亩低产田改造正规机械作业,水利改造采用了新型U型槽,使低产田改造成了正规良田,使村民省时省工,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在2003年至2013年期间分别利用山泉水,装上了南源组、街里组、唐家槽组、碓下组、床里组、下庄组、普安桥组、洪桥组8个村民小组的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使村民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在2001年,利用充分的水力资源兴建了将侯村水岭下电站,总装机容量200千瓦,并网发电。年发电70多万度。
交通运输
旧时交通闭塞,将侯到黄岗只有一条小路,从黄岗通往双峰的小石头路,从黄岗经将侯管辖地段10.5公里,小石路沿河而行。在1960年修建成了一条长5.5公里,宽3米的沙石公路。1960年12月通车。在1980年—1998年分别兴修,将侯到水岭下、将侯到密竹坳、将侯到下庄、将侯到禅寺的无等级石坭路。在2005年兴修从汤家垴组至水岭组3米宽的无等级公路3公里。在2007年,村集体投资,政府立项硬化好了从黄岗集镇至将侯村部5.3公里水坭路面。在2010年硬化了将侯村部到床里组1公里的水坭路面。2012年硬化了将侯村部至汤家垴组2.3公里的水坭路面。还有汤家垴组—水岭组、村部—禅寺组、村部—坪坑组、村部—下庄组、村部—普安桥组没有硬化,均为砂石坭路,但可通农用车。
据2012年全县公路桥梁建设情况统计,全村共有公路桥梁16座,古桥一座,普安桥石拱桥,桥长12米,宽5米,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44年)。其它桥梁长宽不等,建设时间分别从1961年—2003年期间。
到2013年8月止,全村有农用货车(轮马车)4辆、小车12辆、摩托车380辆、三轮摩托车4辆。
文体卫生
将侯村在1952年10月成立业余剧团,主要演地方采茶戏,有专供演戏的戏台,能客纳300多人看戏的场所,部分设备还保存在村部,1968年因文革时期解散。
1986年成立了村**放映队,村里购置了一套完整的**设备,1990年撤消。
解放前—1970年,将侯有完小1—5年级,地点在街里组。1976年设将侯附中(初一、二年级)有教学点,三个教学点:水岭教学点、禅寺教学点、洪桥教学点。在1979年将侯附中撤消,并入黄岗中学。在1979年村投资在除家庵新建了九间七木结构校舍,占地面积5.96平方米。在1990年因受冬天冰雪的影响,构成危房,在村部旁边兴建了一栋占地面积为780平方米混砖、钢筋、水坭结构的校舍,操场、蓝球场1400多平方米。1994年,水岭教学点、禅寺教学点、洪桥教学点撤消,并入将侯村小学。2003年3—6年级并入黄岗中心小学,保留1、2年级;现将侯有大学毕业生27人,高中毕业生90人,初中毕业生462人。在小学内设了公办幼儿园。
六、七十年代,将侯就建有广播站。1990年重新购买新设备,架设线路安装有线广播,安装高音喇叭20只,广播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覆盖率100%,到2010年响应村村响的政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安装了先进的无线调频广播。1982年购置了一套-发射机,转播中央一台、江西台,解决了村民收看电视难的问题,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2007年建成了中国移动信号基站。2008年联通信号基站建成、电信信号基站建成,将侯的手机信号覆盖率98%。
2010年建成农家书屋一所,占地面积80平方米,有各类书籍图书24000多册,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学到不少知识。
解放前,将侯村只有一所民间草药郎中铺;解放后,1968年乡里设了医院,将侯成立卫生所一所。1970年—1980年转为合作医疗,合作医疗基金由大队、生产队、个人三级负担,经费在公益金刘支。1981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转为个体经营,现有一家个体卫生所。
近年来,将侯村积极开展新农村和清洁工程建设,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用上了自来水,厕所由传统式厕所改建为水冲式厕所,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同时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全村共建沼气池86只,即清洁了环境,又提供了洁净的能源。全村共建有垃圾池8只,垃圾由乡里的垃圾清运车定期清理运至垃圾焚烧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大事件
1979年:兴建了涂家庵九间土木结构小学校舍,占地面积596平方米。
1980年:兴建了电视发射塔。
1982年:举办了刷子厂,村集体投资12万元。
1986年:兴建了将侯小学校舍楼,钢筋、混砖结构二层,占地面积560平方米。
1987年:兴建礼堂,占地面积720平方米。
1992年:兴建村卫生所,占地面积160平方米,钢筋、混砖结构二层,建筑面积320平方米。
1994年:兴建村办公大楼一幢,占地面积610平方米,二层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钢筋、砖混结构。
1995年:兴办了竹筷厂,凉席厂,因市场行情不好,1998年停办。
1998年:兴建了村礼堂大桥、村部桥、南源桥。
2000年:兴建了全村农电网改造,由上级供电部门投资,原有的电杆树、线路、变压器无偿移交给黄岗供电所。
2001年:兴建了将侯电站(水岭下)投资30万元,装机容量200千瓦,年发电量70万度。
2006年:由移动公司投资,兴建了移动信号基站。
2007年:由联通公司投资,兴建了联通信号基站。
2007年:电信公司投资,兴建了联通信号基站。
2007年:兴修建了从黄岗集镇至将侯村部5.3公里的水坭路硬化。
2010年:兴修建了村部至床里的1公里的公路硬化。
2012年:兴修了村部到汤家垴组2.3公里的公路硬化。
历史遗迹
寺庙
明末清初,全村共有6处,分别是苦主庙、太保庙、石岭石马、禅寺庵、除家庵、龙神庙,在解放期间和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时,全部被毁,唯有龙神庙保留完好。
普安桥
此桥位于将侯村普安桥组,建于公元1744年,全长约12米,宽5米,高7米,主桥用一至两米长的麻条石并成的石拱桥。桥体两边还用4米的麻条石,麻条石还做了花样,上桥及下桥都是用麻条石彻成9寸宽,步岸成梯形,因受洪水灾害,现已裂缝。
龙神庙
据村里老人说,在300多年前,龙神庙就是房子破,木头结构,东倒西歪,到现在已经重修过三次了,最后一次在解放前1929—1930年之间重修。在2008年由密竹坳组陈海泉、邓渐如为首,重新装修,扩宽了场地,新建了烧香炉、放爆竹的炉,因龙神庙座落在密竹坳组的小河边,屋背靠山,屋檐下就是一条宽3.5米的小河,一些拜蔡人士去朝拜用两根木头当桥而过。在2008年,把整个庙门口的小河用混泥土钢筋浇起有60平方米,庙里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中间有几个大石头紧连,只有一条3—5公分的石缝。石缝里有两条小花蛇,称小花龙、龙神。无论春、夏、秋、冬都在石缝里。在解放前,有一湖南平江的道士经过,到庙里朝拜时,发现有两条,就做了三天三夜的法师,带了一条到湖南平江也建了庙,然后龙神庙就成了一只小龙;经过几百年来,小龙神还是中指一样大,从未长过,当地村民都看过,从不离开石缝;很多朝拜人士用相机、手机拍相。
将侯村附近有黄檗山、渊明湖水利风景区、南屏公园(省级森林公园)、洞山禅林、宜丰五峰山等旅游景点,有宜丰蜂蜜、宜丰竹笋、宜丰根雕、罗酒、宜丰松肉等特产。
关于“抗日齐会战斗介绍(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shimuye.cn/cshi/202508-1466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抗日齐会战斗介绍(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抗日齐会战斗介绍(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齐...
文章不错《抗日齐会战斗介绍(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