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关于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关于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空首布币
布币是春秋时期除齐,楚以外普遍使用的货币。早期的布币形体较大而无文字,以后多铸有纪数、纪地、纪干支、纪币或币值的文字。
春秋时期空首布币有:
空首耸肩尖足大布空首无文布平肩桥足空首布
这类空首布多有一字或二字地名,也有纪干支、数字的。
“高”空首布:“高”,地名,即高都,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晋城县东北。
“周”空首布:“周”,地名,即平周,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
“留”空首布:“留”,地名,即屯留,属晋,在今山西省屯留县。
“示”空首布:“示”,地名,即示邑,属晋,在今山西省祁县。
“同”空首布:“同”,地名,即“同是”,亦即“铜?”,晋邑,在今山西省沁县。
“雨”空首布:“雨”,地名,露的省写,亦即潞,晋邑,在今山西省潞城县。
“吴”空首布:“吴”,地名,即虞山,属晋,在今山西省虞乡。
“智”空首布:“智”,地名,即智城,晋邑,在今山西省解县。
“吉”空首布:“吉”,地名,晋邑,在今山西吉县。
“文”空首布:“文”,地名,属晋,在今山西文水县。
“耒”空首布:“耒”,地名,即耒邑,晋地,在今山西黎城县。
“吕”空首布:“吕”,即晋吕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侯”空首布:“侯”,地名,即晋温邑,今河南武陟县。
“南”空首布:“南”,地名,魏地,今河南南阳。
“于”空首布:“于”,地名,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武”空首布:“武”,地名,赵邑,在河南省北。
“甘”空首布:“甘”,即甘丹,地名,亦即邯郸,赵邑,在河北省。
“向”空首布:“向”,地名,春秋时郑地。今河南洧川县西南。
“是”空首布:“是”,地名,即“同是”。见上释。
“贞”空首布:“贞”,即贞阝,地名待考。
“戈”空首布:“戈”,即武的省写。
“木”空首布:“木”,即木门,地名,属晋。
“尚”空首布:“尚”,地名,即邬,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介休县。
“西”空首布:“西”,即西都,地名,本属晋,后属赵。
此外,尚有●、商、宋、毫、粤(或释雩)、羊、阜、成、鬲、土、木、王、羽、易、公、非、朱、工、羔、良、居、益、松、井、文货、大、屯、止、瓦、仁、甘、台、合、●、?、?、鸟、贸、莫、阳、定、谷、竹、册、室、城、康、下、云、瑁、皿、白、幺、曰、垂、艹、窒、氏、叔、空、安周、金、斤、古、富、田、上、君(群)、群、室、、安臧、宫考等。其中有些字的考释仍有待研究,上已引用的考释是否准确,也还有推敲的余地。空首布中纪数字者已见的有一至十,其中“四”与“九”未见,纪干支的有丙、戊、辛、壬、癸。纪地支者,有子、卯、已、午、未等。
空首布中尚有斜肩的,如王川?(旧释三川金化或齐金化)、东周、武等数种。
二、平首布币
空首布进一步轻型化和小型化发展,成为首部平直不空,裆部加深的平首布。在其演变过程中,又可分为尖足、方足、园足等。体形亦由大向小发展。
各种形状的平首布分别介绍如下:
尖足布
“晋易”尖足布:“晋易”即晋阳。战国时赵邑,今山西太原。此布有大小两种,小者称“晋易半”,但亦有无字者。半即两枚当大者一枚之意。
“易人”尖足布:“易”为阳字简写。阳人,地名,秦地。在今河南临汝县西。此布亦有大小二种。
“文阳”尖足布:“文阳”现释为“汶阳”,恐不确。汶阳为鲁地,后属齐,故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齐国用刀不用布,故此文阳当不指此。文阳尖足布亦有大小两种,其背有字者,意同上。
“西都”尖足布:“西都”,地名,战国赵邑,今山西孝义县。
“中都”尖足布:“中都”,地名,本属晋,后属赵,故城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北。
“甘丹”尖足布:“甘丹”为邯郸的简写,地名,春秋时属晋,后为赵都。故城在今河北邯郸。
“榆乡”尖足布:“榆乡”,地名,战国赵邑榆次,晋时名榆邑,地在今山西榆次。
“离石”尖足布:地名,战国时赵地,在今山西省。
“平州”尖足布:“平州”,地名,现释为齐地,在今山东省莱芜县。齐不用布,此释恐不确。
“平周”尖足布:“平周”,地名,魏邑,在今山西介休县西。
“莆子”尖足布:“莆子”,地名,在今山西。
“新城”尖足布:“新城”,地名,赵邑。《史记?秦记》:“庄襄王三年,蒙骛攻赵新城。”在今山西朔县西南。
“武安”尖足布:“武安”,地名,战国赵邑,在今河南省。
“皮氏”尖足布:“皮氏”,地名,魏邑,故城在今山西河津。
“长葛”尖足布:“长葛”,地名,郑邑,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十二里。
●丘”尖足布:“●”即显,“显丘”地名,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商丘”尖足布:“商丘”,地名,宋国都,在今河南开封附近。
“霍阝”尖足布:即霍,国名,地在今山西霍县西南,为晋所灭。
“于半”尖足布:“于”即于阝,地名,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半”为二分之一之意,释同前。
“中阳”尖足布:“中阳”,地名,赵邑,即山西中阳县。
“●邑”尖足布:“●邑”,地名“●”字为虢字变体,即北虢所在地,为晋所灭。地在今山西平陆县。
“●”尖足布:即“蔺”字,地名,赵邑,即山西离石县。
“腧”尖足布:“腧”,地名,即山西榆次县,本属魏,后属赵。
“阳化”尖足布:“阳”,地名,即阳邑,在山西太谷县。“化”,币名。
“兹氏”尖足布:“兹氏”,地名,春秋属晋,战国归赵,地在今山西省。
“韦”尖足布:“韦”即韩,地名,在陕西省韩城,韩邑。
“武平”尖足布:“武平”,地名,赵邑,在今河北省文安县、汾阳县附近。
平肩尖足布尚有兹、豕●半、北兹、邪山、●、寿阴、大阴、艹等多种。
春秋时期,楚国最初使用的主要是海贝,如淅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海贝。这些海贝当是从沿海各地进入楚国市场的。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楚国货币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三种金属货币形式。
铜币:主要是铜贝,椭圆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有文字,字形像蚂蚁,两口像鼻孔,故称蚁鼻钱。又因它取象于贝,似古文“贝”字,像一人面,故又称“鬼脸钱”。楚国的铜贝也有铲形的。
银币:以银为币,是楚国独创。1974年在河南扶沟出土了18块铲状银币(银布)就是楚国制造银币的物证。币成铲形,是中原地区货币的特点,从此可见楚国与中原各国商业贸易的密切。
金币:史称楚金币为郢爰和卢金,又称印子金,即有特定铭文的扁平金版,此外还有无钤印字的金版、金饼等。
爰当中的“爰”字为称量的意思,“爰”前一字为地名,郢爰的“郢”,即郢都。类似的货币在楚国流通的还有“陈爰”、“郑爰”等。通常以郢爰代指楚金。
目前已知的先秦金银币都是楚国的,爰金是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
楚金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金饼上多无印记,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形状酷似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楚金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外,绝大部分来自于窖藏财富。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使用时动辄百金、千金,至少为一镒。
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都是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而且明显可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它虽非等量货币,属初级铸币,但已充当了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反映了楚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活跃。
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金币是选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块熔铸而成。楚金在战国后大量发展,战国晚期则达鼎盛。今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均有大量的出土。
中国历史上有哪个朝代是用布帛造币的??
东周时代各大国诸如东周、三晋、燕、齐、楚、秦等均曾大量铸币,有铜币,也有金银币。
铜币 东周货币中以铜币最为普及,是当时中原各国流通的主要货币。按铜币的形制又可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4种:
①布币。指铜制的铲形币。又名刀布或钱布。战国以前,曾用麻布为交换煤介,后来人们出于习惯,把新出现的铜币也称为布。布又可分为2种类型:一为空首布,此种布币是铲状工具的缩小,故柄上仍保留有銎,所谓“空首”即指此而言,
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山西侯马晋城遗址附近春秋晚期的地层中,出土有耸肩、尖足的空首布,通高约13厘米左右,还发现有泥质的铸范,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布币。1937年,河南汲县山彪镇魏墓中出土空首布600余枚,与侯马所出相似,表明耸肩尖足空首布当是晋或魏的货币。另外,在河南洛阳、孟津等地的墓葬或窖藏中也发现不少的空首布,这种布系周人所造,柄和足较短,肩为斜肩或平肩,足为桥形,有的布上有“东周”2字。周空首布流通时间较长,从战国早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空首布左耸肩尖足布中平肩桥足布右斜肩桥足二是平首布,从空首布演化而成。铲柄不复有銎,变成一铲状的铜片。这种布容易铸造,携带和使用也很方便,流通于整个战国时代。除三晋外,周、燕等国也有发行。其形制不一,可分为方足、尖足和圆足三大类。
方足布又可细分为3种不同类型:(a)圆肩、方肩的桥足布,这是方足布中最早的一类。大小不等,最大的通高约为10厘米,最小者仅4厘米。布上有安邑、梁、山阳、共、垣、蒲坂等魏、韩城邑名。此种货币已有母子相权的现象,如安邑布即有二、一、半3种。是战国时的重量名称,实测一约合今14克。(b)方足小布,通高约4.5厘米,裆为方形。这种布铸造数量多,流通时间长。出现于布上的城邑名称近百个,常见者有安阳、长子、皮氏、马雍、铸、彘、
宅阳、平阳、襄垣、高都、平阴、襄平等。这些地名大多属三晋,有少数属燕或周。(c)楚布,这种布布身较长,分大小两种,首上均有孔,钱文难识,一般称之为殊布。多出土于今浙江、江苏等处,估计是楚国所造而专通行用于今长江下游的一种钱币。
尖足布分大小两种:大布通高约18厘米,布上地名有邯郸、晋阳、大阴、蔺等;小布通高约5厘米,钱文常见的地名有晋阳、蔺、大阴、武安、西都、武平等30余个。两种布上的地名绝大部分属赵。大布发现较少,小布则在今山西、内蒙古、河北、东北等地常有发现。同方足小布一样,有的还标上为半,这反映当时半最便于使用,铸造最多。这种布一直通行到秦统一之前.
圆足布的首、肩、足都是圆角的,又可分不带孔和带孔的两种:不带孔的有晋阳、离石、兹氏等布。带孔的首和两足端各有一孔,俗称三孔布,布上有安阳、阳等地名,背面有一两或十二朱之类的背文。十二朱为半两,因此有人以为这种布币或和秦制有关。这种布年代较晚,可能在战国晚期。实物流传下来者很少。战国时铸造平首布主要用泥、石、铜等材料制范,包头曾出过安阳布的石范,河南新郑发现有泥质的殊布范。传世品中见有铜质和铁质的布币范。②刀币。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通用刀币。将钱币铸成刀形,表明齐、燕一带过去曾以刀为交易的媒介物。各国刀币各有特点,齐刀体大厚重,通长约17厘米。刀上有“齐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等面文,铸作颇精,多出土于山东济南、兖州以东地区。燕的刀币较齐刀轻小,正面有一“明”字,俗称为明刀,流通范围甚广,近几十年来,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都有发现,并已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处。明刀出土时常常是成百上千,可见这是战国时发行量很大的一种钱币。赵国钱币虽以布币为主,但也兼行刀币。赵刀和明刀大小相似,唯刀身略为挺直,刀面上铸有邯郸、白人等地名,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均有出土。除上述几种刀币外,还有一种尖首刀,多发现于河北、辽南、山东等地,刀上仅有“六”、“八”等字,尚不清楚这种刀币为何国所造。战国时铸造刀币主要用泥范或石范,易县燕下都遗址中曾出土泥质的明刀范,一范能铸明刀5枚。河北平山县出土过石质的刀范。山东临淄出土过较多的泥质及石质齐刀范。传世品中还有铜质的齐刀范母。
③圆钱。战国时三晋、周、燕、齐、秦都发行过圆钱。三晋和周的圆钱为圆孔,大约出现于战国早期。三晋圆钱上的地名有垣、共、离石、襄阴、漆垣等;周的圆钱上有安臧、东周等文字。三晋和周的圆钱出于今山西、河南等地。齐也用圆钱,但形制不同于三晋和周,有方孔和周郭,分益六货、益四货、益二货、益货大小4种,济南以东不少地方都有出土。燕的圆钱和齐一样是带方孔的,但有的无周郭,分明四、明刀、一刀3种,多出于辽东、内蒙古和河北一带,尤以一刀出土数量为最多。齐、燕圆钱均属战国晚期之物。秦的圆钱有两甾和文信,均为方孔,也是战国末所铸造,在四川、陕西均有出土。[圆钱自左至右:垣离石西周益六化益化④铜贝。这是仿照货贝形状制成的铜币。钱为椭圆形,通高约1.8厘米,重约3克左右,正面有阴文的君、圻等字。过去人称这种钱为蚁鼻钱或鬼脸钱,多出土于湖北、湖南、江苏及豫南、鲁南一带,应是楚国铸造的,在安徽发现有这种钱的铜质铸范。
金、银币《战国策》记载君主对臣下的赏赐或赠与有用黄金三百镒或千镒的,说明黄金在当时流通领域中居于颇为重要的地位。《管子》则更明确地说:“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
,表明当时黄金和铜币同时被投入流通领域。出土的战国金币分金版和金饼2种。金版是楚的货币,在长方形或锭形的金版上打上十几个或几十个郢爰、陈爰之类的戳印,故又称为郢爰金或郢爰。郢爰在安徽、江苏两省发现较多。含金量一般都在90%以上,最多者达99%。因使用时按需要而随意切割。故出土实物大小不一。金饼分圆形金饼和马蹄金两种。在江陵楚墓中曾有包金的铅饼10枚以作为冥币,据此推测当时也以金饼为货币。河南扶沟与郢爰金同出者确有圆形金饼和马蹄金,这些金币每块约重200多克。安徽寿县所出的金饼,每块重达500克左右。金饼和马蹄金在使用时都可切割成小块,属于计重货币,和铸币有所不同。河南扶沟和金币同出者还有18件铲形银币,战国时银币资料仅此一例。
布币的布币与民风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急!
解析:
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空首布”自殷商至战国流通一千余年.
为什么叫“布币”呢?在我国古代,曾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但用这种东西做交换比较麻烦,周景王便把这种农具变小型化,把铸成象征性的“镈”变成了价值符号,成为公认的交换媒介,因为“镈”“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这说明古代钱币是从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我们祖先选择“镈”这种农具作为货币的型制,是注重农业的传统思想,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这种农具在以后的交换中形态也就专门化了。早期的大布长约十六厘米左右,足宽约十厘米左右。有的具有从上向下的三条凸出的线条。
china/images/116679
(耸肩尖足空首布)
china/images/116680
(平肩弧足空首布)
china/images/116681
(斜肩弧足空首布)
空 首 布
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例如 :有时为了买一头牛 ,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支付时的计算也很麻烦 。买更贵重的东西呢,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到了东周后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在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国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它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而来的,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锥,钱币学上称为“銎”。不过这种布币比使用的铲要小得多,为什么叫“布币”呢?在我国古代,曾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但用这种东西做交换比较麻烦,周景王便把这种农具变小型化,把铸成象征性的“镈”变成了价值符号,成为公认的交换媒介,因为“镈”“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这说明古代钱币是从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我们祖先选择“镈”这种农具作为货币的型制,是注重农业的传统思想,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这种农具在以后的交换中形态也就专门化了。早期的大布长约十六厘米左右,足宽约十厘米左右。有的具有从上向下的三条凸出的线条。
春秋末期,商业空前繁荣,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古老的经商民族似乎已蜕变为不以血缘为基础的工商集团,而且一般士大夫也多有弃政从商的。甚至有些领有封邑,持有政权的封君卿士们也涉足商业,他们对铸钱事业特别有兴趣,各自在其管辖范围内起炉铸造,为了促进其流通,并准予以法律作为保障。这对“贝币”的打击很大。但“空首布”在流通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例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锐的肩和足,既容易伤人,又不便于大量携带和存放,当其普遍流通时不利的因素也越发突出,后来,布的体型逐渐变小,而且有文字出现,“布币”正面铸有一个至两个文字,有数字、有干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这种大面额的货币,交易起来就方便多了。周王朝属下的各诸侯国也纷纷效仿,到了战国时期,一些主要诸侯国如:韩、魏、赵、燕、楚等都铸行“布币”。“空首布”的购买力,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猜想推测其使用可能以“个”为单位,无论大小轻重,一个就当一个用,这是因为古人的价值观念含混所致,后来“空首布”的体型逐渐变小是为了便于携带,与后世钱币的减重不同,在那时减重不影响作价,所以,“空首布”的体型可以自由的改进变得多姿多彩。
总之,“空首布”自殷商至战国流通一千余年,数量应该相当多,但现在发现的确实不能够说多,大概在当时就有很多被熔毁改铸器皿或重铸钱币。它的体型大,厚度薄,出土时曾被大量损坏。现存的初期“空首布”中无文大布非常少,连体的尤其难得一见就更少了。空首布中以卢氏大布较多,这已经是春秋时期的产品了,无文大布的古朴风格已被完全抛弃了,中期空首布以“武”字“松”字“田”字“宋”字布为最多,其他尚有纪数、纪干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的,此外一些铸有尚不能确定其意的文字符号的布也不少,其中以两面有文字的较为珍贵,晚期小布存世不多就更十分珍贵了。“空首布”的发现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中南部和河南地区,也就是当时主要的农业区,可见钱币的产生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空首布”大致分为三种:1.耸肩尖足空首布:指布币的两肩向上耸起,并与币身中线成一定的斜角,尖足指裤足下端尖锐,它的头部又有一个空腔,所以叫“耸肩尖足空首布”。可分为两种: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和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大型的其特征:空首、长銎、銎有穿孔、因銎有范塞而不透,耸肩、尖足,背有三条竖纹,体形薄而博大,长约16厘米左右,肩距6厘米左右,厚约0.07—0.1厘米,一般重35.3—37克,绝大多数无文字,所以旧谱称为“无文大布”。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形状与大型相同,长约11.7—12.5厘米,肩距4.7—5.3厘米、厚约0.05厘米,重约25.3—30.7克,面无直纹,背平素,颇为罕见。
2.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又称“方肩”指布币的两肩为平直状,弧足指布币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特点为:空首、平肩、弧足、长銎、銎有孔,面背均有三直纹,长约8—10厘米、足宽4.6—5.3厘米、厚0.1—0.12 厘米、重约33.1—44克,多数重量在39克左右,钱文多为一字个别的有两字或四字,多半是地名。小型的特征形状与大型的相同,长约6.3—7.4厘米,足距3.7—4.3厘米,厚0.08—0.10厘米,重约18克左右,其文字已发现并著录的有:东周、安周、安臧、邵丘等十种
3.斜肩弧足空首布:指布币的两肩部向外倾斜与币身中线呈现一定的夹角,弧足指布币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斜肩弧足空首布”。其体型也有大小两种。大型的特征是空首、斜肩、弧足而銎较短,面有二斜纹,文字在二斜纹之间,背有一直二斜纹,长约7.3—8.1厘米,足距4.6—4.8厘米,厚约0.12厘米,重约22—27.1克,面文有卢氏、三川釿、武、武安、函阳等。小型的特征是,体形近大型而小,长约7厘米、足距4.2—4.4厘米、厚0.1厘米,重18.5—24克左右,面文有武、武安、武寽、武釿等。
中国网
china/images/116678
(耸肩尖足平首布 1 )
(2) 尖 足 布
“平首布”是由“空首布”蜕变而成的,其形式十分混乱,而最先出现的为“尖足布”。在“空首布”中,有种耸肩尖足的大布可能就是尖足型布的蓝本。
“尖足布”最初在晋国北部流通,而后流通范围扩大,与流通在河南的空首布平分天下。这大概是晋文公以后的情形。晋国的霸业促成了尖足布的发展,而尖足布的成功,也给晋国的霸业以持久有力的支持,但“尖足布”却不是晋国公室发行的法币。春秋时期,晋国公室可能还在行用贝币。最早的“尖足布”,形状极似铲币,足部作燕尾状,因有尖足之称。其长约8.5厘米左右,宽约4厘米左右,与中型铲币完全相同。不过,“空首布”重约37克左右,而“尖足布”仅重13克左右,这给予使用者很大的方便,故而大家都乐予使用。尖足的造型也非常优美,它有隆起的边缘,面与背部铸有纵向的凸纹,普遍有纪地文字。有背面还有纪范的数字,足以引起使用者的好感,它确实是一种进步的货币。当时铸造“尖足布”的地方有邯郸、晋阳、大阴、隰氏、城、蔺等处。“尖足布”的发行成功使晋国商业更加发达。商业的发达对货币的需求也就越大,所以它上市不久就成为晋国市场中的主币。但不久它的缺点便暴露了。因体积大购买力高,小额支付无法应用,在当时生产增加、物价下降的情况下,贫民百姓深感钱重之苦,所以不久便产生了小型“尖足布”或者说是种“轻钱”。其样式与大布相同,长约5.6厘米左右,钱上标明一个“半”字,表示其相当于大布的一半,这是我国发行辅币的开始,也是货币机制的先锋。当时铸造这种“半布”的城邑,有大阴、山阳、晋阳、甘丹、阳化、韩、蔺等处。
“半布”发行之后,市场更加活跃,不久大布被淘汰,半布变成“单位货币”。在上述铸造“半布”的城邑中,有些迄今未发现它们发行的大布,很可能它们是在“半布”大受市场欢迎时携手铸造“尖足布”,而且一开始就铸造“半布”。等到大布被淘汰后它们连币面上所写的“半”字也索兴减免了,于是便形成一种小型的也可以说是轻型的“新布”。“新布”因为轻重适宜、 *** 发行费用低,大受市场欢迎,故其它地方纷纷铸造,如大阴、中阳、中都、平州、平阳、目邑、兹氏、西都、安平、邪山、武平、高城、幸城、长葛、曼邑、梁邑、寽邑、晋阳、文阳、离石、蔺、蒲子、寿阴、霍氏等。就各地所出钱币背书的纪范数看,数额高达三十八种之多,这是我国铸币史上的空前现象。不过“尖足布”的命运非常短暂,前后不满两百年,仅是“空首布”的五分之一,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尖足布所用的铜料含铅过多,缺乏弹性,受力能力差,币身轻薄。
二、 尖足贮藏不方便,易伤人,易折损。
三、 生产量不大,铸钱工厂虽多,但因沿用一钱一范的古老方法制造,所以很难满足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
迄今为止发现的“尖足布”不多,而初期的大布就更少见了。一般说,钱文倒置、传形、直读的布币更受重视,总之,“尖足布”以其造型优美、数量少,曾被人列为世界古钱行列中较为珍贵的钱币。
中国网
布币,东周时期流通的青铜货币。形状像现今的铲,故又称铲币。它是当时农具箔缩小演变而成。初期的布币还保留箔之形状,首空可以纳柄,故又叫空首布。
以布币造型而定名:空首尖足大布(耸肩)、平底空首布、平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异形布、方足布、圆首布、三孔布等。
空首布铸文与殷商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的币文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
仅耸肩尖足空首布多为素面,其它布币都有铸文:地名、币值面额、干支等。铸文有单字、双字、多字。例斜肩弧足空首布有:“武”、“安”、“卢氏”、“三川 ”等;布,楚国铸行有“殊布当忻”、“四布当忻”的长足 布。
东周列国所用布币各有不同,如赵国铸行尖足布,钱文多纪地名,也有的增纪币值,“蔺”、“邪山”、“晋阳半”等,赵国铸币形制似圆首、圆肩、圆档、圆足,钱文多纪地点,“离石”等。魏国铸行 布,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档、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 、一和半 三等,“晋阳三 ”、“晋阳一 ”、“晋半 ”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布、刀等币。王莽曾一度仿制布币通货。
布币在春秋战国时通货550余年,为祖国兴旺发达作出了贡献。
布币钱文有对称之感,从唐代开元通宝到宋朝对钱都体现了布币钱文布局的对称。
布币钱文对称还应用于建筑上,如明朝建筑北京天安门左右两边格局是相对称的。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三套人民币2元券右上有古布币图案水印、示意祖国货币文明史远源流长。第三套人民币2元古布币水印,曾一度被收藏钱币爱好者以30倍价格换取。
在新疆、甘肃一带用油布制的钞票叫布钞,曾一度流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亦曾发行。以“串”为单位的布钞,有二串、三串等票别。
民间门上新年贴的“门神公”中,有的就手展古布图,并在天地头(绘画印刷品等上下所留的空白)上写着“招财进宝”、“四季发财”等吉祥语。
民间婚嫁,有的还用民国古布币图案铜元与吉语方孔钱“顺治通宝”“康熙通宝”等压箱,祈求一生富贵和顺。
用实物殉葬,从原始社会就有。至今仍保留下来用“冥钱”,用铁印制成的布币压在纸上有布币印,再烧化祭奠祖先。
布币,反映了我国钱币文化丰富多彩,是我国货币史星光灿烂的一章。
关于“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关于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shimuye.cn/cshi/202507-665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关于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关于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文章不错《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关于春秋耸肩尖足空首布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