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陈弱水的主要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弱水的主要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专书
1. 《论「成色分两说」阐释之流变》(台北:学生书局,1978)。
2. Liu Tsung-yu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aperback edition, 2006).
3. 陈弱水、王健文等合著,收入杜正胜主编,《中国文化史》(台北:三民书局,1995)。撰写中古部分。
4. 《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年9月;简体字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
5. 《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7年4月)。《隐蔽的光景: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简体字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6.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简体字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7. 《柳宗元与唐代思想变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论文
1. 〈梁漱溟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收入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台北:问学出版社,1977),「附录」,页217-225。
2. 〈「内圣外王」观念的原始纠结与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难〉,《史学评论》3 (1981):79-116。
3. 〈追求完美的梦:儒家政治思想的乌托邦性格〉,收入刘岱、黄俊杰编,《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一):理想与现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211-242。
4. 〈立法之道:荀墨韩三家法律思想要论〉,收入刘岱、黄俊杰编,《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二):天道与人道》(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79-105。
5. 〈思想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中国论坛》252 (1986):53-56。
6. 〈历史上的二二八事变〉,《历史月刊》17 (1989):20-24。
7. 〈最近五年来 (1989-1993) 唐代学术研究概况──欧美西文部分〉,《中国唐代学会会刊》4 (1993):211-220。
8. 〈柳宗元与中唐儒家复兴〉,《新史学》5.1 (1994):1-49。
9. Reply to Professor Charles Hartma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9.5 (1994): 1828-1829.
10. Empress Wu and Proto-feminist Sentiments in T'ang China, in Imperial Rulership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a, ed. Frederick P. Brandauer and Chun-chieh Huang (Seattle;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pp. 77-116.
11. 'Public Virtue' and 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 Some Reflections, in The Predicament of Modernization in East Asia, ed. Yun-han Chu and Eric Wu (Taipei: National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1995), pp. 81-96.
12. 〈关于华人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几点省思:以公德问题为主〉,收入朱云汉、吴东升编,《东亚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台北: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复兴总会,1995),页98-121。本文(文字稍有不同)另收入《当代》101 (1995):46-63。
13. 〈传统中国史研究与台湾史学的未来〉,《当代》111 (1996):104-113。后收入康乐、彭明辉编,《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册),页44-53。
14. 陈弱水、李贞德合著,〈中研院史语所汉籍全文数据库介绍〉,《中国图书馆学会会讯》4.3 (1996):4-10。
15. 〈试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1 (1997):167-248。
16. 〈李翱「答韩侍郎书」考〉,《大陆杂志》94.3 (1997):1-2。
17. 〈公德观念的初步探讨──历史源流与理论建构〉,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9.2 (1997):39-72。
18. 〈思想史中的杜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1 (1998):1-43。
19. Culture as Identity during the T'ang-Sung Transition: The Ch'ing-ho Ts'uis and Po-ling Ts'uis, Asia Major 9.1/2 (1996; actual publication date: June 1998): 103-138.
20. 〈一九四九年前的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大要〉,收入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上册,页103-118。另收入《当代》133 (1998):18-29。
21. 〈〈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3 (1998):423-482。
22. 〈试谈电子文献数据库在历史研究上的应用〉,《古今论衡》1 (1998):53-57。
23. 〈隋代唐初道性思想的特色与历史意义〉,收入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国立成功大学教务处出版组,1999),页469-494。
24. 〈日本近代文化与教育中的社会伦理问题〉,《台湾教育史研究通讯》3 (1999):13-16。
25. 〈从〈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与心态的几个方面〉,《新史学》10.2 (1999):1-27。
26.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页217-246。
27. 〈日本近代思潮与教育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一个初步的考察〉,《新史学》11.4 (2000):65-103。
28. 〈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陈寅恪──历史解释及相关问题〉,《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页27-65。
29.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北京:中华书局,2001),第3卷,页88-106。
30. Anti-Buddhism and Intellectual Conditions in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China,收入周质平、Willard J. Peterson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页97-120。
31. Han Yu, 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 Antonio S. Cua (New York: Roultedge, 2003), pp. 288-291.
32. Li Ao, 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 Antonio S. Cua (New York: Roultedge, 2003), pp. 385-387.
33. 〈小说中所见的唐代妇女与本家〉,《中国史研究》(韩国)20 (2002):65-78。另收入鲍家麟编,《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第6集,页93-107。
34. 〈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收入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下册,页659-694。
35. Writing and historical research,《古今论衡》9 (2003):24-30。
36. 〈台湾学界唐宋妇女史研究的课题与取向〉,《唐代史研究》(日本)6 (2003):106-112。
37. 〈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一个类型的与整体的考察〉,《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7 (2003):87-144。
38. 〈传统心灵中的社会观──以童蒙书、家训、善书为观察对象〉,收入李丁赞等著,《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4),页63-109。
39. 〈デジタルア—カイブと东洋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の经验から〉(山下一夫译),《汉字文献情报处理研究》5 (2004):26-38。
40. 〈说义三则〉,收入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5),页151-192。
41. 〈「中华思想共有圈」についてのいくつかの见方〉(小野泰教译),《中国:社会と文化》20 (2005):35-42。本文中文原稿〈关于「中华思想共有圈」的几点看法〉略经修订后收入《当代》232 (复刊114期;2006.12):60-75。
42. 〈唐代的一夫多妻合葬与夫妻关系──从景云二年〈杨府君夫人韦氏墓志铭〉谈起〉,《中华文史论丛》总81 (2006):173-202。
43. Wong Chong, in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nd edition, ed. Donald Borchert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6), vol. 9, pp. 723-724.
44. Han Yu, in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nd edition, ed. Donald Borchert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6), vol. 4, pp. 220-221.
45. Li Ao, in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nd edition, ed. Donald Borchert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6), vol. 5, p. 316.
46. 〈墓志中所见的唐代前期思想〉,《新史学》19.4 (2008):1-28。
47. 〈唐代长安的宦官社群──特论其与军人的关系〉(附日文摘要),收入妹尾达彦编,《都市と歴史学?第2集?国际シンポジウム东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环境史-新しい世界へ》(东京: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2009.3),页417-441。
48. 〈王弼政治观的一个解释〉,《古今论衡》19 (2009):81-92。
49. 〈文学与文化──论中唐思想变化的一条线索〉,收入田浩 (Hoyt Tillman) 编,《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12),页3-55。
50. Jo-Shui Chen, Dorothy Ko, Angela Ki Che Leung and Robin Yates, Epilogue, in Overt and Covert Treasures: 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ed. Clara Wing-Chung Ho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51. 〈台大历史系与现代中国史学传统(1950-1970)〉,《台大历史学报》,第45期(2010年6月),页117-154。
52. 〈公私再议:与沟口雄三先生对谈〉,收入陈光兴、孙歌、刘雅芳编,《重新思考中国革命:沟口雄三的思考方法》(台北: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10年7月),页75-83。
书评
1. Review of Charles Hartman, Han Yu and the T'ang Search for Un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0.3 (September 1990): 404-405.
2. Review of Kidder Smith, Jr., et al., Sung Uses of the I Ch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0.4 (December 1991): 921-922.
3. Review of Arthur Waldr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From History to My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acific Affairs 65.1 (March 1992): 97-98.
4. Review of T. H. Barrett, Li Ao: Buddhist, Taoist or Neo-Confuci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2.4 (December 1993): 974-976.
5. Review of Hoyt Tillman, Confucian Discourses and Chu Hsi's Ascendanc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Pacific Affairs 67.2 (June 1994): 274-276.
6. 〈评康乐著《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新史学》8.1 (1997):161-168。
7. Review of Anthony DeBlasi, Reform in the Balance: The Defense of Literary Culture in mid-Tang China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2),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3.3 (July-September 2003): 675-677.(实际出版日期为2004年下半年)
编辑整理
1. 《台湾史英文资料类目》(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6)。
2. 陈弱水、王泛森主编,《思想与学术》,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第4册。
关于“陈弱水的主要著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heshimuye]投稿,不代表庄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shimuye.cn/cshi/202507-656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庄赫号的签约作者“heshimuye”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陈弱水的主要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弱水的主要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专书1. 《论「成...
文章不错《陈弱水的主要著作》内容很有帮助